论析中国信息化发展地区差距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鼎盛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地区差异;区位优势
  论文摘要:在分析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指数的基础上,对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通过将信息化指数与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发展水平、开放度和区位优势等)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出信息话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中国各地区信息发展差距衡量及其特点
  为了分析我国各地区信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国家信息办公室委托课题组与2000年研究制定了一套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对中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最化反映与分析。

  1.1中国区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由表1可省出,信息化发展指数最高的6个省份(直辖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北京的信息化指数遥遥领先,是全国的信息发展中心;东部沿海则以上海领先;而河北、山东等地的信息化水平则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东部地区虽然信息化发展优势明显,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距,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中部地区各省的信息化发展大多处于中下等水平之列。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虽然有陕西、重庆等信息化水平较靠前的省份,但信息化发展指数最低的6个省份都属于西部地区。信息化起步较晚和地区经济及交通等客观因素导致西部地区信息产业规模小、层次低,信息资源利用严重滞后于网络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严重脱节等一系列问题。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落后状况,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
  1.2国家信息化6项指标水平不均,“技术占先,人才落后”在6项指标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为65.89;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最低,为!3.430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信息化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因素。信息产品和服务发展指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分别为53.78和45.29,处于较高的水平。信息网络建设指数为37.12,相对前三项信息化指数来说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难以实现互联共享是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发展环境指数为21.86,在各要素中水平较低,这真实反映了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和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和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相互封锁的问题。

  l.3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同经济发展相关,“大同小异”由表l的区域信息指数和人均GDP指数的回归分析可得,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25。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化水平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化水平低。然而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由各省的排名看,东部10个省、直辖市占据了人均GDP的前九位,充分体现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但是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省份在信息化发展上依旧处于高水平位置,江苏、山东等省份信息化水平排名与经济排名差距则分别为6与l2,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发展尚未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山西、青海等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疏、交通不便,使得信息化综合指数不高,信息化水平与经济排名差距分别为9与7。如何在人口稀疏、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建设,继而推动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在这些地区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实现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完善。
    中西部的一些地区如陕西、重庆等地的信息化发展则要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无疑将成为这些省、直辖市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如何通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来加快经济发展,笔者认为他们急需资金、人才和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
  2中国各地区信息发展差距成因分析 
   2.l经济发展水平信恳发展战略是一项投资于信息技术和
信息人才的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的投资能力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造成信息发展水平的差距。信息发展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为研究经济发展对信息发展的具体影晌,笔者将选取人均消费指数、人均投资指数和人均地方支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见表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