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底变迁的特点致发展趋势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艳红 时间:2013-02-15
  3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家在工资制度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职工工资有了明显提高,工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为了配合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有效实施,我们必须规范操作,完善配套措施:
  3. 1制定科学的薪酬制度
    事业单位涉及的岗位繁多,单一的工资制度不能符合所有岗位特点和要求,不能合理拉开收人差距。因此,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应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1岗位绩效工资制。是适合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是在进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后确定的。它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效益工资是体现收人高低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能升能降。
  3.1.2实行协议工资。对重点岗位的特殊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短缺人员,通过适当提高待遇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他们的作用。

  3. 1. 3管理人员首选年薪制。年薪制的核心内容是将单位的收益与个人收益捆在一起,使其享有剩余索取权,高低取决于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按不同等级的管理层次,形成相应的年薪类型和结构,通过年薪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3.1.4专业技术人员可兼职兼薪。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损害本单位经济技术利益和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本单位批准并签订协议后可兼职兼薪。
  3. 2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薪酬管理,构建以人为本具有亲和力的和谐的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员工的潜能,体现对人才的价值取向,完善事业单位收人分配制度的持续发展。
  3. 3建立完善的岗位聘用制
    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绩效评价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核心部分。以岗定资最大的特点就是报酬体现了岗位价值。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明确员工实际劳动贡献,为工资的确定提供量化依据。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应将员工工资水平与绩效挂钩,通过工资与绩效互动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员工对于绩效的改进。
  3. 4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以绩效改进和人员开发为目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职位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倡导建立绩效导向、能力导向和市场化的激励制度。绩效导向的薪酬制度重在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确定薪酬水平,通过薪酬与业绩挂钩来影响员工的未来工作行为和引导员工关注绩效的改进。无论是实行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还是市场化薪酬制度、能力技术的薪酬制度,均应引人可变薪酬理念,并提高可变薪酬的比重,推动薪酬管理从过去计划行政手段下的“品位分类”、“身份工资”管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的体现职位价值的“职位定价”、能力导向的“技能或能力薪酬”和绩效导向的“绩效薪酬”,以及市场薪酬价位。
  3. 5建立完善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工资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分离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的同时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学习、休假等相关福利制度。
    总之,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牵涉到许多方面。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完善和高效运行需要事业单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作为支撑,岗位聘任是基础,绩效评价是关键,尚有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从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将工资管理纳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薪酬工资制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