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底变迁的特点致发展趋势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艳红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 工资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1952年到2006年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五次改革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得出时代性、社会性、及时性、发展完善性等四个显著特点,通过对五次工资改革带来的效果及变迁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趋势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它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五个方面的配套措施。
  我国工资制度是在建国初期总结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工资制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从1952年至2006年,五次进行改革,概括起来有如下四大显著特点:
  1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变迁
  1. 1时代性
    1952年建国初期,工资分配关系是建立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废除了带有残酷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旧工资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工资分配制度,核心是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这一原则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特性,标志着中国已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无论从工业还是农业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国民经济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我国第三次工资改革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搭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推进岗位聘任、实施绩效管理是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关键。
  1.2社会性
    第一次改革,是在供给制和工资制同时并存的前提下进行的。供给制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带有军事共产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逐步将供给制为主的工资制度改为工资制,结束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局面。1953年以后我国进人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取消了“工资分”实行了直接货币标准。对不同物价水平地区可以通过统一的地区类别来进行调整。1993年建立起来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适应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体现了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是一次根本性的工资制度改革。以岗位确定工资,对职位本身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评价赋予相当的报酬,这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的绩效工资制度,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3及时性
    工资制度改革,主要是怎样能够更合理地组织分配,及时地调整各类工资关系。建国初期,一切都在废旧建新的时刻,1952年及时地进行了工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工资分配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出现了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景象,旧的工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85年及时地进行了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废除了原来的等级工资制。1993年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当时的工资制度改革,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充分发挥了它的补偿功能、刺激功能和调节经济特别是合理调配劳动力的调节功能。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对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日益突显。薪酬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如何发挥它对人力资本的有效激励则意义深远。岗位绩效工资制,是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唯一选择。

  1.4发展完善性
    五次工改,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呈循序渐进的趋势。一次比一次结构严谨,一次比一次内涵丰富,逐渐向完善化发展。第一次工改,从内容上看确立了工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在形式上全国统一以“工资分作为全面工资计算单位,各大行政区分别建立了新的工人和职员的工资等级制度。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首先取消”工资分,实行直接货币工资标准,调整产业、地区、产业之间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进一步改革了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职工的工资标准。第三次工改废除了等级工资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进人了新的工资制度轨道。为理顺工资关系奠定基础,过去长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一些很不合理的工资关系得到适当的调整。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改变了过去低、平、乱、死的现象,使新的工资制度按劳分配的弹性机制逐渐上升。1993年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实行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相互脱钩、建立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建立了正常增资机制。改革方案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2006年的工资改革把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起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一种强化岗位管理、注重工作实绩、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收人分配制度。
    每一次改革都代表了一个时期党的政策,从不同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稳固社会的安定团结。
  2工资制度变迁的效果
    首先,破除了社会主义单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传统观念和分配方式,确立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格局已初步形成。
    其次,破除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平均主义的观念,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人分配政策和体现效率原则的工资分配政策。
    再次,工资改革从放权让利和工资总量调控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经济改良模式走了出来,确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明确了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的薪酬工资制度。
    最后,市场决定工资的机制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存量及其表现出来劳动能力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决定的个人工资收人差距扩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