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影慧 时间:2013-02-15
    从发展趋势看,产品内分工将成为国际经济关系重组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的分工利得更多地取决于知识技术要素。与以往的分工模式相比,产品内分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国要素的比较优势,实现生产和运营成本的最小化,因而成为当代跨国公司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的首选模式,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网络通讯、生产管理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产品内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模式,国际经济关系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变化。在此分工模式下,知识技术及其整合能力成为专业化分工领域的决定要素,一国在分工体系中获取的分工利得,主要取决于该国在知识方面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生产网络以及加入网络时“跨越门槛”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资本和机器的多少。
    三、国际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进入一个政策不稳定的时期,WTO发展面临多方面的严峻考验。首先是多边管辖范围过于拓宽导致不堪重负。WTO的谈判议题已从最初的关税问题扩大到文化偏好、政治经济制度等国内规则领域,议题内容越来越敏感,谈判往往陷入僵局:其次,不断增多的参与者和关注者对运行机制提出严峻考验。截至2008年7月,WTO的正式成员已达到152个,多边贸易体制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让如此之多的成员达成协议,决非轻而易举之事:最后,区域主义盛行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巨大威胁。由于规则制订上的含糊和笼统,多边贸易体制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逐渐丧失,不受多边贸易体制管理和监督的区域经济合作反过来干扰和侵蚀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
    从发展趋势看,区域贸易协定将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形式,但国际贸易的多边体制仍不可完全被其所替代。与多边体制相比,区域贸易协定涉及的国家数量少得多,而且同一区域内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也更小,因而更具灵活性,也更容易达成谈判目标,根据WTO现任秘书长拉米的预测,至2010年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将达到400个,未来可能出现国际贸易的“新区域主义”趋势。然而,相对于多边贸易体制,区域贸易协定仍是次优选择,只有在多边层面的自由化遇到阻力时才转而使用。若干现象表明,即使最强大的国家,也会因为多重贸易协定的谈判和实施而损伤其制度能力,并减弱对多边层面自由化的热情。尽管许多国家越来越关注于区域性贸易协定,但是从全球角度来看,多边体制仍不可完全被其所替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所处国际环境的总体判断是:全球金融危机既引发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又使各国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面临重新洗牌。在后危机时代新国际分工格局擅变的过程中,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必由之路,也面临难得国际环境机遇,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定将事半功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分工体系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使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也将面临重新排位。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全球性扩散,各国维持自身经济稳定所采取的举措虽然加大了全球经济平衡和调控的难度,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为全球经济实现新的平衡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在后危机时代及新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各国将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难题。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和有利中国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