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城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学上,作为一个化社会的城市,通常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中心、文化中心。按不同区域和城市辐射功能划分,有国际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其它类型的中小城市。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划分标准,20万以下人口(指非农业人口,下同)的城市为小城市;20万―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的为特大城市。河南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不多,实力较弱,城市聚集和扩散辐射功能也有待增强,在我省加速推进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急需加快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省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

十四大以来,我省城市化进展加快,尤其是大城市的数量、规模、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到1998年底,大城市由改革开放前的2个增为7个,大城市占全省城市数量(38个)中的比重为18.4%,分别是特大城市郑州、洛阳和大城市平顶山、新乡、开封、焦作、安阳。据有关部门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将由1998年的31.9%提高到45%左右(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但是,我省大城市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实力弱

我省大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位次都比较靠后。1996年,在全国进行的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中,河南13个地级城市中,一类城市一个没有;二类城市仅有郑州、洛阳两市,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分别排第21信和47位;三类城市中,新乡排76位,开封79位,平顶山82位,安阳100位,焦作116位。

(二)大城市偏少,偏小

一是我省大城市数量较少。1998年,从我国大城市个数省际间比较显示: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广东1个,江苏1个,湖北1个,河南没有;100万-200万的大城市,广东2个,江苏1个,山东3个,湖北没有,河南2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广东3个,江苏7个,山东5个,湖北3个,河南5个。二是我省大城市规模较小。1998年,河南城市数目虽在全国位居第四位,但城市化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8年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看,广州417.38万人,南京276.23万人,济南225.79万人,而郑州仅168万人,洛阳市刚过100万人。上述情况与作为9300万人口大省的河南是极不相称的,这极大影响了河南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

(三)大城市综合效益差

一是反映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1998年,河南7个大城市市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郑州57.32%、开封47.28%、洛阳44.07%、平顶山33.00%、焦作26.65%、安阳36.9%、新乡46.16%,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区第三产业点GDP比重高达70-80%。我省缺乏第三产业正常发展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二是城市聚集效益低。1998年,全省大城市人均GDP10987元,人均工业总产值13469元,人均实际收入4668元,人均消费品零售额5872元,人均储蓄存款11070元。普遍的趋势是,特大城市聚集效益优于大城市,大城市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优于小城市。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很大。

(四)城市功能弱

我省地处中原腹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具有全国性辐射能力,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但从目前状总值看,除郑州、洛阳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较大外,其余6座大城市作用还比较欠缺。这与我省城市类型、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这6座大城市中,洛阳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平顶山属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等等。就郑州来讲,在今后20年左右时间内,郑州在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也将面临许多挑战。目前郑州城市首位度仅14.2%左右,难担当区域中心重任,需加快发展。

(五)城市发展内在潜质差

城市内在潜质差主要表现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差距。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进行的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社会发展部分,河南7大城市中,除郑州、洛阳、开封、新乡4市社会发展水平位次比总体评价排序略提高外,其余平顶山、焦作、安阳3市位次均低于总排序名次。1998年,我省大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大学生、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总值,严重影响了我省大城市质量,暴露了我省大城市内在潜质方面的缺陷,影响了大城市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我省已进入加速城市化进程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大城市

(一)判断依据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美元是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而使行第二,第三产业为依托的城市得到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将有大的提高。世界各国经验也证明,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是加速发展阶段。有关部门预测,2000年河南城市化水平将在35%左右,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左右。由此判断,我省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就城市经济本身而言,我省目前城市发展也有其内在动力和外在空间。郑州市1998年人均GDP约1300美元,城市化水平34.2%;洛阳1998年首次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南阳市近期内有可能进入大城市行列。

就大城市发展趋势看,我国对大城市发展政策正在进行调整,多数大城市仍有发展的政策空间。据国家计委等权威部门研究测算,认为我国最佳城市规模是150-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扩展将是近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大城市的扩张必须在大区域内瓜分资源,形成各自的吸引辐射空间。所以,我省要抓住机遇,加快大城市尤其是郑州、洛阳特大城市的扩张和发展。

(二)加速我省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大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城市化进程,把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为具有区域带动作用、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改革中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是我省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在下一轮国内、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社会生产诸要素实现最佳配置,创造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聚集效益

城市经济具有典型的规模收益递增特点,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高。这里所谓的效率,即聚集效益。

聚集效益概括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城市政府提供的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如能源、水、电讯、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等。这些设施是社会经济生活、生产的硬件,是城市建设的公共支出,单个很难建立。只要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生产使用方来讲,聚集在城市的企业共同利用这些设施,这些设施就成为半公共物品(半排他性、半竞争性),成本必然低廉,从投资方来讲,只要城市建设投资的资金回流机制顺畅,资金供应方面不会有重大约束,就会使用于大城市建设的巨额投资得到充分回报。而用于大城市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的大量建设,可有效刺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用于大城市的资金,不仅有集聚效应,而且有扩散效应,促进相关地区的发展。

二是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由于国内外低技术产品市场的相对饱和,目前我国、我省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有相当一部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规模重组和产业转移。大城市不但比较容易提供企业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市场等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而且还会形成对第三产业的更大需求。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和生活服务业,资本密集度较工业低而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价量的方面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质的方面而言,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置换,必然要对相关城市群及相关地区产业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示范作用。

三是表现在人力资本、知识产品方面,城市有大量为企业发展、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等提供的素质高而丰富的劳动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又能为失业职工提供保险或救济,这对企业将带来难以计量的经济效益。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为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多方面的咨询服务等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从而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2、大城市,有利于扩大开放和对外发展

大城市由于人口和产业聚集度高,便利,信息灵通,服务功能齐全,组织和适应力强,有利于应付国际市场和各方面的挑战。加上经济活动集中,基础设施完善,协作配套能力强,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高,是高度密集的地方。而在我国扩大开放,加快向市场经济转轨,大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如能充分发挥我省大城市特别是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使大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扩展阵地,在国际经济中活动中开拓进取,积极地、直接地参与国际交往、合作和竞争,扩大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吸收,加快国内,国外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经济成长步伐,使国内,国外两种市场协调运行,则又能促进本身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这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腹地经济潜能的释放,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我省大城市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区域性大城市数量

如前所述,据国家计委有关部门研究规划,大城市最优规模在150-300万人。建议在我省大中城市中,选择一批基础和发展前景好的城市作为发展重点。这些基础和条件包括合理的经济布局和良好的或可改善的交通条件;较好的产业基础条件(特别是有发展新兴产业的生长点);较好的市场环境,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有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不存在严重的资源约束,如水匮乏等)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等。对这些城市要给予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政策待遇,扩大其规模,迅速发展经济,通过城市繁荣带动区域经济振兴和全省经济发展。具体操作中,要重点加快郑州区域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5至10年内把郑州建成超大城市并向国际化大城市迈进;加快建立以郑州为核心或龙头,包括焦作、洛阳、新乡、许昌在内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形成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高地或经济增长极,经过几年努力把中原市场城市群建成国家一级城市经济圈。同时,建立以京广、京九、陇海三条主要铁路干线为主的双“廿”型城市经济带,注重以南阳市中心的豫西南城市化建设,促进我省经济协调发展。

(二)抓住机遇,实现郑州城市国际化

城市的战略地位和使命,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省会郑州要想成为全国区域的有影响的特大中心城市,只有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中,加大对外开放度,面向未来,才能在变动重组的格局及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所以,郑州在建设中心城市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国内化交通网络建设,而且要扩大国际交流通道;不仅要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要对外开放市场,设立出口加工区,选择重点产业和领域作为开放的龙头,吸引外资,由国内贸易中心向国际贸易中心转变,以努力实现城市国际化。 

(三)调整和优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的建设重点已向中西部转移,旧的较完整的重化工已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新的产业领域已形成。我省发展大城市、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考虑几点:一是尽快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二是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科、教、文、体、卫生事业产业化,城市功能由单一性的生产功能变为综合性服务工能。三是加速大城市建筑业,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尽快改变“大而全”的格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可以选择3-4个支柱产业,以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加以重点发展。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对支柱产业的技术进行研制、开发,提供优势产业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四是努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改善城乡环境和面貌。五是选择产业关联度、涵盖度大的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国外经济已证明,房地产业和通信及信息网络建设等有关的产业都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和涵盖度,有必要大力发展。

当然,要实现上述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还需要继续改革投资和企业管理体制,变国有企业的部门行政管理为资产管理,推进和落实股份化改革,改变行政割据,消附地区封锁,使跨地区、跨部门的产业重组和要素流动能顺利进行。

(四)充实大城市的人才资源

我省几大城市共同的缺陷是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人才基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省目前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并且现有人才也没有得到人尽其材。有关专家呼吁,我省应该建立一个诸如北京中关村那样的知识经济的先导人才高地,高新技术区再不要流于形式。我们认为,此建议方案应尽快保证并付诸实施,但要消除甘些政策性障碍。如户籍制度方面就需尽快改革。假如我省用10到15年时间,建立起新的户籍登记办法,用身份证制度代替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人才自由流动,消除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那么,我省中心大城市的内在质量将大大提高。

(五)合理布局城市规划

对大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充分考虑未来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更多引进市场机制。城市的建设资金压力可以通过改革投资融资体制,进一步开放公共项目的市场准进入,改革其经营方式,激活民间投资来减轻。部分公共投资可以通过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地价增值得到偿还。基础设施还应当尽量吸收非政府的赢利性投资参加,利用地价增值和附带开发的商业区、服务设施赢利实现对投资的回报,以提高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其带动、聚集和辐射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