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风险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高等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了很大转变,也相应带来了较以往更大的挑战与风险。在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筹资、投资、积极探索产业化办学和扩大办学规模的新形势下,高校的各类风险已经开始凸现,而跟财务有关的风险更加明显。高校的财务管理活动包括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两个方面,因而高校财务相关风险就包括以上两方面活动引起的风险。其中,高校的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和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等几个方面。在这里,笔者主要讨论高校筹资活动的风险和高校投资活动的风险。
一、高校筹资活动风险探讨
(一)高校筹资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层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原有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被彻底打破,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财政预算拨款比例减少。近年来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总额和预算内政府拨款绝对数都在逐年增长,但预算内政府拨款占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近87%、1997年近65%,下降到2001年的52.9%,其中2004年这一比例则下降至43.7%。其次,非预算内政府拨款的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包括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办学、捐赠集资、学杂费和学校其他自筹收入等,其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明显提高。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这种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高校长期过分依赖政府的状况及隔离于社会的“象牙塔”作风,而且还改变了高校所处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增强了高校的经济活力,强化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再次,学费及相应杂费已经高校经费来源的第二大渠道。高校学费收入逐年增加,且学费收入在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递增,占据非预算内政府拨款教育经费的近一半多的比例。而高校的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用于教育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很低,捐赠收入一般占1%~1.8%,省属高等学校则更少;校办产业一般占1%~2%,且占总经费的比例逐年递减。
(二)高校的筹资风险。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建立,意味着高校越来越依赖于政府以外的资金来源渠道,融资己成为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竞争、争取经费给养、保证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但高校的融资过程中却存在风险:(1)高校的收入来源风险。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费收入始终是高校的一笔主要收入。然而我国的高校学费已经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人均学费上涨幅度有限。因而高校的学费收入主要取决于高校的招生人数,如果生源不足或者完不成招生计划,将会导致收入减少,使高校面临风险。最近几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高峰时期,加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高等教育需求空前旺盛,各高校均满负荷招生,收入预期普遍被抬高。2012年以后,预计大学学龄人口将开始明显下降,许多高校的生源将会不足。另外,如果高校的师资队伍素质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不适应需求,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反之,如果毕业生供过于求或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对报考学生的吸引力,甚至影响在校学生及其家庭缴费上学的积极性。(2)高校的贷款风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办学及基本建设投资已使高校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些资金缺口在“等、靠、要”政府拨款无着落及合理收费很难弥补的情况下,部分高校的筹资行为出现异化,如巧立名目、提高标准收费;或向银行贷款获取资金来源,忽视风险等等。然而一方面,高校的学费标准超过了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高校期望通过增加学费收入来缓解资金压力的方法已行不通,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经营、校办产业等方面的资金来源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发展状况不佳的制约,很难在经济上对学校作出大的贡献,且科研、社会捐赠和各项基金是随机的,没有可靠的机制保证其增长。因此,高校除了可以通过学费杂费收入、捐赠收入等非债务性资金渠道筹资外,主要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债务性筹资方式融资。在高校贷款融资方面,因为高校贷款大部分投资期限较长,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后勤、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如果高校缺少投资风险意识与主体责任意识,盲目或过度负债,或者贷款用途不当,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最终会使高校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形成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成为高校筹资方面的主要风险。
(三)降低高校筹资风险的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合理地发挥高校财务管理的筹资协调职能,确保在谨慎的原则下以最低的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筹集到满足高校发展的办学资金,显然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高教经费筹措机制呈现出某些趋同现象,即以公共财政资金(政府性投入)为基础和主体、各类非公共资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结构日益显现。我国可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经费筹措的有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筹资不足以及筹资风险等问题,实现高校的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1)筹资渠道规范化,争取社会力量捐资。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被写入199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是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要求高校财务工作从注重“理财”转变为注重“生财”。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和学生父母资源,成立校友会和父母教育后援会,利用其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为高校筹资牵线搭桥,或者直接通过捐赠、合作建设等方式向高校投资。对学校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学校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日本、美国的高校均成立了校友会,社会捐赠中大部分来自于校友的捐赠。而日本一些大学还成立了父母教育后援会,不少捐赠也来自于该后援会。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制度上鼓励向高校捐赠,制定对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实施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对高校捐赠。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企业或个人在高校捐资建设的建筑物(如研发中心)等可以其名冠名。
(2)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获取研究资金。目前,从高校经费来源构成看,校办产业用于教育的经费很少,所占比例不大,且呈逐年递减趋势。而在日本,产、学、研联合,在政府的支持下非常活跃。我国企业和高校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同一领域进行大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各自获得收益。高校可以用该收益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利用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质量。同时,国家也应出台有关促进“大学与企业”联合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使高校科研、产业成为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3)高校后勤社会化,利用服务资源筹资。通过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合理、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保证本校师生住宿、生活等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将暂时闲置的服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以增加收入。
(4)财务决策科学化,向银行适度融资。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高校经费投入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可以改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大大缓解高校办学压力等,因此高校因发展需要可以向银行贷款筹资,但高校毕竟跟企业不同,负债难以形成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应该慎重对待。学校向银行举债一般都是长期的,由于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诸多,因此贷款举债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正确预测学校发展所需资金,坚持数额适度、满足需要、注重效益的原则筹集到高校发展所需资金,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大力举债融资,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
二、高校投资活动风险探讨
(一)高校投资活动分析。高等学校投资是指对除人员经费开支和经常性支出以外的、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能产生长期效益的项目的投资,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这些投资对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快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等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规模。与之相伴的是高校投资扩张,各地兴起大学城热、新校区热,原本宁静沉寂的校园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高校面积不断扩大,一栋栋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实验楼、图书馆等拔地而起,部分高校贷款甚至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量约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类高风险贷款项目。
(二)高校的投资风险。在对外投资方面,高校可能会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全适于市场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或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其管理滞后,或者在某些新业务方面未能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等而最终产生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方面,同样可能由于计划、决策、程序、制度或者存在一些办学理念的偏差,从而误导高校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甚至错误投资,导致学校资源浪费,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存在着投资期满本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另外,高校负责人片面存在“政绩观”办学理念,为谋求较高的资本,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很容易作出外延扩张的决策,用“政绩工程”谋求政治资本,加剧高校资金的供需矛盾,导致高校产生投资扩张风险。事实上,高校内涵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不是只依靠盲目的外延扩张。
(三)降低高校投资风险的措施。高校投资应在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的基础上,既要实现量的规模效应,还要实现质的效益提升。一是准确预测,即对各种投资项目进行事前预测,诸如其现金流入流出量、投资回收期、投资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充分论证投资的可行性;二是科学决策,即在预测基础上理性决策,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方案。
(1)合理预计现金流入流出量。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通常采用现金流量作为对投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的基础,现金流量的估算是投资决策中最为关键且难度最大的环节。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指与投资决策有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现金流入量是指某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的增加额,包括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营业收入或营业外收入、项目终结时回收的固定资产残值和流动资金等。现金流出量是指某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增加额,包括投资成本、经营成本、税金、营业外支出等。在预测和估计决策数据时,要防止高估现金流入、低估现金流出,以及过分乐观地估计投资存续期,以免夸大投资效果而导致错误决策。
投资项目现金流量,一般分为初始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三部分。初始现金流量,是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购置设备、建造厂房和各种生产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支出;购买无形资产,如专利使用权、商标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的支出;项目投资前的筹建费、培训费等;垫支的流动资金或营运资金,即投放于流动资产用于周转使用的现金;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即固定资产重置、旧设备出售时的现金净流量;所得税效益,即固定资产重置变价收入的税赋损益。
在预测与估计现金流量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时间现金流量原则,即计量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时,采用现金流量而不是收益。第二,增量现金流量原则,即预测现金流量要建立在增量以及边际的概念基础上。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对那些过去已经发生,无法由现在或者将来任何决策所能改变的沉没成本,属于决策无关成本,不需要考虑,而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等则属于需要考虑的相关成本。第三,税后原则,如果投资项目必须向政府纳税,在评价投资项目时所使用的现金流量应当是税后现金流量才更相关合理。
(2)正确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报酬率、投资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指标。在合理预计高校投资项目现金流量后,还需采用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作出决策。投资回收期指收回初始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入资金的回收速度越快,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净现值指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净现值越大,说明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越好,应尽可能选择投资回收期相对较短而净现值较大的投资方案。内含报酬率指项目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或项目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与投资额现值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它是该投资项目实际可能的投资报酬率。若投资项目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则初步可行;若内含报酬率小于资金成本率,则不可行。
高校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过以上方法,并同时运用风险价值整合理论的技术与方法,对投资的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衡量;严格控制和防范投资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避免贪大求全、重投入轻产出、重数量轻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事业效益不高的现象出现;要走出投资失控的怪圈,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合理配置与优化资源,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