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雪冰 吴丽琴 时间:2014-06-01
  3、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十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本身面临几大难题:(1)作业的区分存在困难。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多样,各项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非所有的作业都界限清晰、责任分明,所以在作业的区分上存在困难,如果区分不当就无法做到精确核算;(2)成本动因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作业成本法在确认资源和作业,以及为资源库和作业库选择最佳的成本动因等方面,并不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难免具有主观性和一定程度的武断性,这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自身能力提出了挑战。 
  因此作业成本技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精确核算成本体现作业成本的优势,还会增加成本核算的成本,甚至误导企业经营决策造成损失。 
  三、促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主要措施 
  虽然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多优势,但是正文前文所提到的作业成本法一般使用于间接成本在全部成本中的比例较大的情况,对于一般传统的人工成本所在比重较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优势并不明显,所以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时首先应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判断这样做是否能为企业增效,避免不适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盲目实施的现象发生。其次针对以上提出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障碍,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1、达成全员参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共识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全面理解和领悟作业成本法的精髓和实质。作业成本法是先进核算方法、管理理念、成本降低思想和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是成本分摊方法科学化的体现,它摒弃了传统的主观武断、简单化的成本分摊方法,采用理性的、细致的、科学的态度分摊成本,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要求企业要形成全员参与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意识和行动。作业成本法涉及到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的分解以及作业区流程的分析、重组和改进,涉及到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也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最后要取得单位高层管理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要取得单位最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好全体员工的培训,从上到下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是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 
  2、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行作业成本法的重要保证 
  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同质成本库的确认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与实际较大的偏差,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的推行。 
  首先,要提升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的理论素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理论,不断丰富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的理论知识;其次,应加大他们对成本核算业务、计算机以及成本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综合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掌握成本核算知识,又懂得相应的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组织会计人员、成本核算人才队伍学习企业产品生产的每一“作业”流程,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设计与性能等相关知识; 
  3、努力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作业成本法需要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之配套。首先在成本计算阶段,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要求企业基层员工对作业成本法基本思想的认同,同时需要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以及进行分析。这些都必须要求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员工。如果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相配合,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用于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管理中。 
  4、提高企业电算化水平,通过开发ABC 软件等手段来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可应用性。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发展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电算化基础,拥有先进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标准化、信息化,并且加强作业成本法实施过程中参与者熟练使用电算化和信息系统的能力。 
  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方法有明显优点,是对传统制度的改进,但也存在制约其应用的情况。每一个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都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从上到下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