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的博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熊蓓 时间:2014-06-01

        摘要:通过建立两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博弈模型,得出在完全信息条件的假设前提下,两者之间的博弈属于“囚徒困境”博弈,并且证明了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两企业间的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最后提出企业要想摆脱“囚徒困境”,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就需要某种组织的约束,如建立产业集群或是由某种共同的利益联结在一起的联盟。
  关键词: 企业竞争;“囚徒困境”;博弈

  1 引言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主体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可能选择的策略决定于博弈规则,而最终的实际结果依赖于决策策略的选择。目前,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越来越受到博弈参与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建立两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博弈模型,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三个角度分析论证了博弈的结果,并在此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企业合作竞争的相关政策建议。
  2 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假设存在甲、乙两个企业,双方生产的产品、企业规模和所处环境等因素相似,并且均希望通过竞争使本企业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现在市场有一笔大的订单,但企业必须给出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对方,企业双方想联合得到这笔订单,每个企业都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选择。现构建一个博弈模型。在联合获取这笔订单的过程中,如果双方均选择合作,即双方共同出资联合竞争这笔订单,制定并执行统一的价格,则甲、乙双方均可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个企业选择不合作,则该企业需为其优惠条件付出3个单位的收益。那么,如果两个政府都选择不合作,则双方获得的收益均为7。如果一个企业选择合作,而另一个企业选择不合作,则选择不合作的企业能够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从而将对方50%的收益吸引过来,因此,不合作方可获得7+10*50%=12个单位的收益,合作方的收益为10-10*50%=5个单位。根据上面所说博弈条件,可列出双方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1。
  假设甲、乙两个企业均为理性人,那么它们都会按照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在博弈的过程中,如果让乙先进行选择,无论甲选择合作或不合作,乙都是选择不合作带来的收益最大。同样当甲企业进行选择时也会选择不合作。那么对甲乙两个企业来说,不管对方的选择是什么,自己的占优策略就是选择不合作,最终的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收益组合是(7,7)。在这种状态下,双方都没有动力做进一步改变。然而对整体而言,(合作,合作)这个博弈选择才是对双方来说都最有利的均衡解。但是,在理性的假设下,博弈的一方不能控制另一方的决策,企业双方都会有选择不合作的动力,因此它们都从各自短期利益出发,走进了“囚徒困境”。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企业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整体利益考虑问题,在缺少有效的外部约束的情况下,博弈最后形成的结果只能是“囚徒困境”。这种结果不仅损害了整体的利益,使得市场秩序被破坏,社会效用被降低;而且这样不合作的后果可能导致一种毁灭性的恶性竞争局面。
  2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下面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对企业竞争行为进行分析。假设甲、乙企业仍符合理性人的条件,在第一轮博弈结束后,双方都选择不合作,则意味着双方企业都将会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来竞争这笔订单,此时,如果双方给出的优惠条件相同或者接近,使得对方无法抉择,那么甲、乙两企业为了竞争这笔订单势必将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但是无论是哪一个企业先行动,最后出现的结果还是(不合作,不合作)。
  在第一轮博弈的基础上,如果企业双方都选择合作,表示双方都接受第一轮最后对方提供的优惠条件,都不改变,则都可获得7个单位的收益。如果都选择不合作,则由于他们均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条件吸引订单,因此他们的收益均为4个单位。如果一方选择合作,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选择不合作的企业必定先给出更为优惠的条件与另一方竞争,假定可以吸收对方50%的收益,则不合作的企业将会获得4+7*50%=75个单位的收益,选择合作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为7-7*50%=35个单位。在第一博弈的基础上,第二轮的博弈中甲、乙的均衡情况如表2: 第二轮博弈最后形成的均衡结果还是(不合作,不合作),这又出现了新的“囚徒困境”。新一轮的博弈结束,双方所获得的收益将更少,从而使得双方本该收益最大化的合作行为变为同时降低收益的竞争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这就是企业竞争的结果。如果如此继续进行下去,双方的收益还会进一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