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生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31
文章以“和实生物”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概括阐述了我国设计的现状,以及在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教学理念催化下,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及适应我国化高速的设计艺术教育健康的发展思路。 
——题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西周末年著名思想家史伯提出的。“和”指不同事物在互相作用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即所谓“以他平他谓之和”。“以他平他”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古代圣贤用土与金、木、水、火相互混杂而融合,创造了各种器物,这就叫“和实生物”。而如果只是以土加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器物,这就是“同则不继”,这说明只有不同的事物互相作用才能形成新的事物。”①艺术设计本身是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的学科。展开对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研究应用,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之特征。这里强调“和实生物”的理念,旨在说明设计艺术学科与国际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紧密关联共生并存。为此应坚持“综合交叉不失本体、研究创新不忘求实、融入世界不丢传统、建设发展不离根基”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和宽裕、多元的知识构架体系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教育 
 
(一)关于艺术设计的界定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艺术综合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为人类生活而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其艺术设计涉及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② 
设计艺术学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以及艺术学科与文、工学科交叉的产品设计、数字艺术、动漫艺术及多媒体艺术等。所对应的文化与创意产业市场: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会展业、广告业、业,以及广告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生活用品设计、艺术品设计、手工艺品、时尚设计、交互软件开发等。我们说设计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当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共享成为现实的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作为独立学科和产业应对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艺术教育理念的逐渐清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近年来的“艺术设计热”在祖国大江南北一派“繁荣景象”,本世纪初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中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30余所,600多所综合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 其中包括传统美术院校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及文、工科综合院校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有相当数量的职业技术教育、美术教育等类型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但令人担忧的是各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仓促开办、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又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和新的问题:教育观念中渗透着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设计教育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设计艺术教育教学要体现大众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改革主导方针;要依据各自院校的教育背景与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凸现各自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因此,面对社会与市场多变需求的人才规格层次如何定位,如何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宗旨、有效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是当前设计艺术教育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和实生物”的理念促进设计艺术教育发展 
 
(一)全球化时代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入 
1.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换 
欧美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提倡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思想已渗透到教育体系之中。如英国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起,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只立足于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和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做起。 
另外,不同国籍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世界文化交融之情境,学生之间的多维视角与文化的交流互动激励着创新意识的生成。因此,教育者须树立“同则不继”之教育观念,融入不同国度的先进教育理念而形成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体现。 
2.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师角色转换 
在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学生被视为大学教育中的“顾客”与“上帝”。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产品”,其购买力是由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课堂教学指导者,又是学生这一主体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从图书馆、实验室、网络及社会获取大量知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的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是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以及持续的交流活动”。按照这一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朋友。 
依据角色转换,教师必须建构广博、宽裕的知识群,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其各自所需的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主承担责任和自主决断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 
3.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与模块式课程组合 
英国大学的专业设置比较灵活,倡导依据市场与社会人才需求自行发展。但新专业设置必须经过一套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论证考察,以确保人才需求变化和教学质量。为适应社会需要,英国还在相近学科间设置了大量的组合学位,类似于我国的辅修双学位体制,这不是一种割裂的专业教学,而是从两个或多个专业的统一高度来设计教学。这对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建设模块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英国大学内每个模块课程都对应一个课程组,由课程组来持续该课程模块的建设。每位教师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课程组,通过课程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保证每位任课教师对本专业方向的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做到相关课程的相互交叉渗透。 
(二)综合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 
为适应知识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对设计艺术学科教育提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今后能适应社会多变的市场,应切实达到课程的多样化、综合化。对课程结构重新优化组合,增加综合性课程,如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实现交叉学科知识渗透与拓展。 
传统的艺术设计知识结构往往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涉及的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的内涵缺乏丰厚的知识辐射面。因此,我们的目标应该在课程与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及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强化知识的拓展。就此意义讲,艺术院校与文、工科院校的设计艺术学科不该在各自不同的学科“情境中”,阔谈各自的特色或者优势,这样会在课程与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目标上暴露其缺陷。就设计艺术学科而言,如果将文、工科院校的严谨的逻辑优势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这正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优势所在。 
(三)服务社会与产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综合性设计实验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实践教学,学生从中可对所学的基础理论、设计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设计学科包含应用艺术与技术的特征,而设计的作品又具有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科学技术完美融合的内涵。而完美的设计作品又产生于学生全面的知识系统和创造能力,那么,广泛的专业实践与触摸式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以往我们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由于各专业的知识内容在科技、文化发展中孕育着丰厚的创造性空间,而社会与市场这个大课堂又不时地催化着创意思维的活跃,也必然形成身临其境和具有挑战性的体验。 
鉴于此,要调整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如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实践的全过程,满足学生的多元价值的追求。实现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如学生怎样将知识、技能与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操作环节接合,同时,又使学生体验着专业以外的社会与实践情境下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寻找和发现自我的欠缺(意志品德、知识应用、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 
 
三、以“和实生物”的理念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宗旨 
 
(一)人才需求的特点与人才素质培养 
我国艺术设计大众化时期旨在培养适应发展、推动文化与创意产业繁荣的设计人才。当然,也需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欲达到这一目的,当务之急需要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艺术模式的研究。艺术设计人才依据市场需求可分为创新性、技能型和管理型,各教育机构、院校应从本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教育背景的优势出发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切忌追风。 
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教育必须面向市场,注重学生职业的社会化培养。认知技能(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与职业规范(掌握社会对工作的期望、限制和要求,有效地体现在职业实践中),在课程中强化设计开发内容,即项目前的市场分析和设计后的市场营销,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③ 
国家对专业设置有“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扩大专业基础教育、模糊专业方向、提高综合技能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保障。艺术设计涉及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是综合交叉学科,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很大优势。④WTO对人才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硬知识与软知识的连接;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元交叉;心理素质与精神素养的融合。⑤ 
(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能力是以创新学习能力为基础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其特征为:超前性、独立性、自主性、求异性、开拓性、正合性、实践性与审美性。⑥国外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特点。教师注意让学生本人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强化培养综合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如协作式学习、调查报告、课堂演讲、专题讨论、教师辅导、小组作业等。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意识,强调实践性的团队协作,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讨论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认为“讨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问题及提供新信息”。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社会与信息等共享资源来支持和辅助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更加讲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资料处理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知识扩展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模式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知识的掌握并根据自身的体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的创造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传统的设计艺术教育缺乏创造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训练,造成学生专业口径过窄,教学中多强调教学效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这必然影响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才质量。当今设计艺术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驱动下而提速,要突出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要综合社会多元资源共享因素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征,探索多变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而这又无须追求其完美,向前的意识更珍贵,朝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努力。 
教学方法要顺应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若实现此目的,教师必须以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出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导并将其贯穿始终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要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以开启学生创造性的灵感之窗为课堂教学魅力,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活学生多维的想象空间与创造乐趣,并倾全力去激励、发掘学生的创造热情与潜能。如可采取师生互动、课堂与社会共享因素互动、课堂讨论与答辩等多种教学方式,谋求使学生沉浸在乐于创造思维活动的创造者角色之中。 
(四)教育者职业化与知识结构的重组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如何突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毋庸置疑,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切不可满足于随自己的阅历增长而日积月累的“已知的知识”,很自信地将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反之,应清醒地去面对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使自己的观念意识与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持同步和具有前瞻意识,要重组自身的知识结构,知悉社会、人文、现代科技前沿理论以及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动态,建构学科以外宽裕的知识、艺术设计理论体系和自身的实践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活力,才能在课程中达到与受教育者于创造性思维氛围中形成知识的互动交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享创造的乐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所以,当今多元文化构成的全球化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面对个性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要求教育者建构广博的知识群和人文精神,给予受教育者提供所需指导和协助。教师的职业化状态是引导学生自主承担责任和自主决断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结语 
当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要的是强化“人才质量”意识和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这或许是我们共同走过了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艰苦的探索历程而产生对当今设计艺术教育的认知。“和实生物、创新发展”,毫无疑问是我们对未来设计艺术教育持之以恒的追求。 
 
注释: 
①释“和实生物”——兼论当代社会理念的转型.WWW.guoxue.com(国学网—中国经济史) 
②③④⑤⑥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2.P6、P92、P93、P9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