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1-04
(二)增值型的审计———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微观审计和深入分析,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流失等重大问题,对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 年在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作出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体现了新环境对内部审计的不同要求和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趋势,即以绩效审计为主的增值型审计。在全面开展绩效管理的有利环境下,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指标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绩效评价依据,绩效审计也成为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监督、促进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采用先进审计方法和新技术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技术的竞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有必要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行立体式审计。然而,只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网络化的工作条件以及适当的审计范围和重点,没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和优良的人员组合,不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也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再控制和管理职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人力资本,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依赖人去实现,因此,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适应审计工作不断创新的需要,这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做好审计队伍的素质控制,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督促内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起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二是选聘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员,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就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为此,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加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法律人员的比重,组建一个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内部审计队伍,可以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由于内部审计业务知识更新快,对审计人员经常进行学习培训,知识更新,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适时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予以帮助,主动请教专业人士,对“把握好审计的质量关,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另外,遵循管理学的原理,实施“人本主义”的内部审计管理策略,适当赋予内审人员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权力,有利于提高内审人员主观能动性,加强其参与性。
(二)注重引入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加强审计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加强审计管理,需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供内部审计部门借鉴与使用。如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要求,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流程设计等数字加工技术方法,灵活多样,适应审计对象发展的需要,可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四、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建设步伐,向职业化进军2003年4月3日,伴随着李金华审计长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4号)的发出,一部最新修改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不仅是我国审计工作完善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强有力推动。中国加入WTO以来,会计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内部审计的发展。实现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是维护内部审计职业的生存、促进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尽快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健全我国审计法规体系,界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促进内部审计在法律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法规建设不仅是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依据,内部审计更需要走职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可能在协调企业技术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评价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方面担负起主要职责。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新体制包括:
(一)内部审计业务取得的市场化、合同化在现行内部审计体制下,内部审计业务来源于总经理或董事长下达的审计任务。这种审计业务的取得方式,使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以及内部审计评价结论的公正客观性都受到较大限制。而当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脱离,内审业务取得推向市场后,内审组织可通过内部审计业务市场寻求业务来源并通过签订内审协议或合同的方式与内审委托单位建立审计关系,以保证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公正客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结构合理的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能够使企业根据审计项目的情况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注册会计师(CPA)作为外部审计主体,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内部审计业务的市场化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受雇于企业管理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和提供审计报告时极有可能仅仅考虑如何取悦于管理者而偏离其本身的职责。外部CPA则根据与企业签定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其他的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因此,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企业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二)内部审计组织的行业化、社会化我国内部审计行业组织基本已经健全,但仍然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密切的组织联系和统一的执业标准。因此,实现内部审计行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加快行业规范制定的步伐,加强内部审计组织之间尤其是业务组织与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统一评价内部审计对象的行业标准。而社会化首先是内部审计组织的社会化,即内部审计机构可独立于企业或经济组织以外,参照社会审计,成为一个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社会性监督评价审计业务组织,不受企业管理层控制;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审计行业组织的组织、规章、制度建设,加大行业组织对内部审计业务组织的监控力度。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资格化专业化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主要业务必须是内部审计专业工作,而不是其他专业工作。而资格化是指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业资格。C 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明确要求“每名内部审计师都应该掌握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在开展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具备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所必须的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务会计,还需要适当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不同等级资格从业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中承担的责任不同,取得的报酬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建立不同层次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标准,也有利于强化各层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责任,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以应有的职业谨慎能力从业。为维持其专业水平,内部审计师有责任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应该不断了解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等方面的改善和最新发展。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协会、获得专业协会会员资格,参加会议、研讨会、大学课程、单位内部培训项目以及参加研究项目等途径来接受后续教育,还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部门,以适应审计领域日益拓展的需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内审制度是世界各国成功企业普遍采用的内部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来。随着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其改善企业经营的作用更加明显。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才能开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 1 ]吴金育.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 J ]. 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3, (1).[ 2 ]冯均科. 实施人本主义的内部审计管理策略刍议[ J ].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2 (7).
[ 3 ]严晖.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J ].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 (2).
[ 4 ]刘力云. 关于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 J ]. 审计研究,2001, (3).
[ 5 ]王治平,万隆平.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J ]. 山东审计, 2002, (11).
[ 6 ]张珍珍. 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与设想[ J ]. 福建财会,2002, (11).
[ 7 ]课题组.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与发展的思考[ J ]. 当代审计, 2003, (1).
[ 8 ]沈国平.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的地位和作用[ J ]. 中国内部审计, 2003, (4).
[ 9 ]陈青. 我国内部审计的创新与发展[ J ]. 财会研究,2003, (5).
[ 10 ]邢以群. 管理学[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 11 ]冯子标. 人力资本运营论[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 12 ]张孝友,朱虹. 审计理论与实务[M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 13 ]徐政旦,等. 审计研究代写论文前沿[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 14 ]任月君,王悦. 经济效益审计[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 15 ]王志铭,项文卫. 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展望[M ].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 16 ]徐政旦,朱荣恩. 现代内部审计学[M ].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5.
[ 17 ]李凤鸣. 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 18 ]张夕勇. 管理者的实践与再认识———MBA论文、案例集[C ].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