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有价值、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不同的人通过数学教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科的基础性,普及性。因此,数学教学一是要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学生个性认知的知识、生活中感悟出的经验和现实世界存在的数学规律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个性和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精心安排教学,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创设情境,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要做到这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故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能随机应变,运用故事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这是非常好的方法之一。如一个教师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节时,他就先穿插了一次带学生去旅游参观的一件事。到达目的地时,恰逢前面有两棵树。老师就问:“谁能求出前面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因为这两棵树被一个游泳池给隔开了。老师随手画出图来,如图

        A、B代表两棵树,当然A、B被游泳池隔开了,我们无法直接测量,学生们也不知道A、B之间到底有多少米。这时老师告诉我们在A、B外,又选一个适当的点C,连接AC、AB,又找出AC和AB的中点F E,并连接F E,老师问学生,F E是三角形的什么线?学生异口同声说:“这是三角形的中位线,量出F E=12.8米,AB的距离就应该是12.8×2=25.6米。教师讲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时,马上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上面的故事中知道FE的长,就知道AB的距离,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学生马上回答: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学生在这愉快、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既感到惊讶,又不知不觉中去思考问题,教师能通过故事来引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提出问题:上面的结论谁能证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探究。教师从一则平常的故事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想探求为什么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心更加迫切。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学生不但自己证明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而且,他们在探究中还发现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明方法。自己证明发现了定理,这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真有欣喜若狂的感觉,得到的知识是牢固的,也许是终生难忘,学习的效果当然也是优良的。
        二:幽默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佐料、活跃剂。它能使本来枯燥的数学教学带来生机,消除学生学习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思维,感知、记忆、想象、接受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数学教学中,讲授证明类问题,学生常常会犯循环论证的错误。教者为了让学生杜绝这类错误,说了这样的事:一个女学生的奶奶向甲同学询问她的孙女在哪个班,甲同学对老奶奶说“您的孙女在我的隔壁班”。老奶奶迷惑地说“那你又在哪个班?”甲同学说:“我就在您孙女的隔壁班呀”!学生当然洪堂大笑,

        三:实例创设情境,认知一般原理。大家都知道,数学科中,类比归纳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又抽象地反映一般的生活原理。初中数学中,很多的概念和定理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教师一个实例,往往能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有个教师教学“同类项”这一知识时,采用了实例引入。实例:2010年广东省粤西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上万人无家可归。梅州市某中学初一学生听到消息后响应上级号召纷纷捐款捐物,其中初一(3)班捐钱1930元,衣物31件;初一(6)班捐钱2613元,衣物51件。试问两班一共捐了多少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