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备考策略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2.整合通法,突破解题力度
        所谓“通法”,是指用一种方法,解决多种类型题.老师在教学中较注重以“一题多解”来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它利于尖子生的发展,但对学困生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慢,让他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目,可能会导致每种方法都会一点皮毛,但没有一种方法精通.教师要明确学困生首先要树立的学习定位是“会”做,而不是“快”、“巧”.我尝试引领学困生学会整合通法,力求以“一”应“百”.
        案例2 关于“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复习
        习题:求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函数关系式
        (1)抛物线经过(2,0),(0,-2),(-2,3)三点
        (2)抛物线经过(2,0),(1,0),(3,6)三点
        (3)抛物线的顶点为(6,-4),且经过点(4,-2)
        对习题(1)我们会用一般式y=ax2+bx+c(a≠0);对习题(2)我们会用交点式y=a(x-x1)(x-x2)(a≠0);对习题(3)我们会用顶点式y=a(x-h)2+k(a≠0).其中,对习题(2)和(3)的解法属于“巧法”,能减化运算难度,加快解题速度.从学习练习的反馈中,我发现:对学困生而言,习题(1)的准确率最高,说明学困生对一般式的掌握还不错;习题(2)的准确率比习题(1)低,用一般式解决问题的学生多数做对,而用交点式解决问题的有一半人出错,原因是不明白x1,x2的意义;习题(3)的准确率最低,都用顶点式,可是有的人漏写二次项系数,有的漏平方,但多数是不明白h,k的意义.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困生掌握一般式,另两种方法若还不能掌握的就暂时放一放.
        经过这种“通法”的整合,据统计,我班学困生对于“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考题的得分率比未整合前大大提高.
        用“通法”解决多种题型,实质是“以不变应万变”,利于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肯定“我能行”,缓解学困生心理上自我设定的“学习压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主动性.
        3.先拆后组,设计习题效度
        学困生不象优秀生那样通过做一两道类型题,就能掌握其中的相关知识,他们往往需要做一定量的同类题,才会有一些感悟,在复习时,如果照搬现成的资料,由于例题与练习缺乏对学困生的针对性,往往导致复习低效.若教师根据学因生的学情,合理设计习题,可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我采用“先拆后组”的方式设计习题,即将一道涉及三四个考点的中高档题,先拆分成一道道的基础题,再组装成综合题,寄以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试题再复杂多变,也是由一个个的基础考点组装而成,没什么好怕的;另一方面利于学困生梳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三、成  效
        近两年我所任教的班都尝试采取以上实验策略进行备考复习.上一年的中考中,我所实验的班在二十个平行班中,平均分排名由原本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合格率由原本的42%上升到80%;在目前的中考模拟测试中,今年所实验的班在二十个平行班中,平均分排名由原本的第十八位上升到第三位,合格率由原本的28%上升到59%,没有学生的数学成绩低于20分.实验结果表明,以上的备考策略对学困生具有实效性.
        四、建  议
        1.教师要努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总会“惯性”的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常将学生考低分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不聪明,很少认真去反思:为什么教学策略在这些学生身上无效?怎样教才是适合他们?教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天才,“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应力所能及的为学困生量身定“设”.
        学困生不是低智商的代表,只是学习接受能力慢.他对自己的定位缺乏自信与肯定.教师应时时关注与鼓励,力所能及的帮助学困生设定可实现的学习期望值;帮助学困生寻求适宜其发展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