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思维原点 设计有效活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三位数加法(不进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就知识目标而言,这节课学生除了掌握三位数加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外,还要学会加法验算,体会到验算的重要性,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此我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如何导入?
        我结合学校刚开展的活动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 “读书节活动”你们一定看了很多书吧!最近我也正在看一本,已经看了140页,还剩120页没看,你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吗?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口答。
        揭示课题
        “看书”是孩子平常生活中的事,问题的解决比较轻松,这种谈话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学生与新知间的距离。孩子们列出算式后,很自然地说出得数。这时,老师没有急于评价计算的对错,而是卖了个关子:这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以前没学过,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内容。于是孩子关注的焦点便一下子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位数加法的计算。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教材为什么要创设借书这样的情境?又以表格的形式出示数据?为什么这样安排?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把视线扩展到全册教材,于是找到了这样的答案:同样的情境体现了连续性,在同一种情境中学习,可以避免情境对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干扰;此外,也体现了一种整体性。表格中的数据很丰富,既有三位数加三位数,也有两位数加三位数,既有不进位加,又有一位进位的加法,还有连续进位的加法,之所以放在一张表格中整体出现,这就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课标思想。
        于是,本着遵循教材编写意图的原则,结合实际,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调整为: 
        二年级跳蚤市场义卖情况统计表 
         
        三、“验算”如何突破?
        “验算”是这节课的新知,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毫无经验可言。究竟怎样的活动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而又能突显“验算”的算理呢?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直观感知  唤醒经验
        计算14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