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10-15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尝试并收到了明显成效,现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交流。
        一、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去学生认为数学运算繁杂,枯燥无味。本期我组织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常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1、若2a=3,2b=6,2c=12,则a、b、c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⑴a<b<c;⑵a+1=b,b+1=c,a+2=c;⑶a、b、c是差值为1的等差数列等等。此类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探究,其妙无穷。
        2、商店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店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假如你是商店经理,你有什么经营策略?
        学生A 每件衬衫降价10元或20元,每天都可赚1200元,知足常乐呀。
        学生B 每件衬衫降价15元,使经营利润最大,每天可赚1250元。
        学生C 每件衬衫降价0~15元时,商店利润随降价的增多而提高。结合“薄利多销,惠及百姓”的经营理念和商店投资资金的多少而恰当地确定单价。
        在对这样的题目的研究性学习中,使学生发现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得出结论。爱挑战的同学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渐渐地对数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渐渐严密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学生常为自己完整的答案或广泛的结论而心旷神怡。如下题目可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图⑴AB⊥BD于B, CD⊥BD于D,AB=6cm,CD=4cm,BD=14cm,点P在BD上移动,当PB为多长时,△ABP与△PCD相似?
        由于没有指明△ABP与△PCD的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题意得两种情况:⑴△ABP∽△PDC,有6:(14-PB)=PB:4,解得PB=12或2;⑵△ABP∽△CDP,有6:4=PB:(14-PB),解之得PB=8.4。所以本題有三答案,即PB的长为2cm或4cm或8.4cm。
        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和严密性。
        三、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实际的联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克服了传统数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开辟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