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活的引导:顺“思”而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益辉 时间:2014-10-15
       例如,在备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P70“例4 :计算351 -96”一课时,在教者的预案中,就要准备以下几种引导方案:
        一是当学生用列竖式来计算的情况下,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提示学生去思考用简便方法试算。
        二是当学生计算只有“351 - 96 =351 - 100 - 4”这种错误情况时,教师就要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去修正,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解法中理解和推理出正确的方法。
        三是当学生计算只有“351 - 96 =351 - 100 + 4”的正确解法时,教师就应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去验证和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以防止有个别学生“蒙对”的假会现象。
        四是当上面的几种情况都出现时,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讨论,从正反两方面来理解简便运算的规律。
        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三、顺应学生合理之“思”,灵活引导。
        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一次数学教学讲座中说到: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要像说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他道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及时抓住课堂中有利于进行教学的信息作为引导的“话题”,灵活地组织教学,不能只顾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程序。
        例如,我连续听了一位四年级教师两次上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研讨课,两种的引导处理,所收的课堂效果就不同。两堂课都有一道改编后的例题:334 - 99。第一次教学时,教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课后在评议时,听课的教师认为,老师在第二位学生插嘴时应调整教学思路,让第二位学生说出正确的算法:“334 - 100 + 1”,并板书在黑板上,把“对”“错”两种算法都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多减要补”的算理,就更能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引导的策略,有可能出现课堂师生交流的精彩场面。
        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就注意到了前次的不足,在让学生试做334 - 99 后,把学生汇报的错的、对的各种算法都板书在黑板上,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丁用334 元钱去购一只价格99 元的足球,付出100 元,找回1元,现在小丁还有多少元钱?” 学生看了购物付款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结合黑板上的各种算法,进行对比,展开讨论,让学生说出想法,在学生感受正确做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减要补”的算理。
        这堂课,教师能充分利用来自学生信息,使课堂出现了自然而成的师生交流场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等方式手段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就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教师的引导不只是引导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更深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数学问题引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的空间,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去尝试创新,提高学生的探求数学的能力。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的本意。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艺术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