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活的引导:顺“思”而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益辉 时间:2014-10-15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数学课堂实践来细细地研究思忖 “引导者”,感觉到教师能做到合乎新课程新理念的“引导者”,其课堂会更精彩。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闪烁着精彩的亮点,离不开他们能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进行有效的引导。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对学生的“引导”处理得不恰当而导致课堂中出现了败笔。捡来他山之石,思考数学课堂,认为“怎样实施课堂引导,才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应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在课堂“导”上做文章,略有所得。
        一、正确理解“引导”的新义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历来为数学教师所重视。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到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普通教师上的数学课到名师上的数学课,都得研究课堂上怎样去“引导”。但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数学课堂引导与传统的相比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课堂汲取了传统之精华,在继承上有改革、有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引导常常是教师提问式的“引导”,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教师一步一步提问,学生一步一步回答,逐渐提示数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提问式的引导,突出了教师的教,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现代的数学课堂中的引导,以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为基点,强调通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所以,传统的数学课中的提问式“引导”,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引导者”的“引导”,是不在同一层意义上的,“引导”≠“提问”。
        提问与引导,两者在具有引导作用时,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视学生“学”的情况施“导”。作为体现现代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师的“引导”,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可通过相应的提问,让学生在答案中茅塞顿开。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点拔、提示。而把提问作为引导方法,通常是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不理解”、“能力状况能不能及”都先用提问方式来设计“引导”,让学生跟着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提问与引导在方式上不同。现代数学课中的引导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提问,可以是用其它表述形式的语言,或用肢体、动作、表情,或用板书、演示、多媒体等方式手段来启示学生进行持续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通过问答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其指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作用与范围,远不如《数学课程标准》中 “引导”之义广泛。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共同经历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让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
        因此,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必须要了解学生,要仔细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困惑,随时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引导。
        二、预见学生可能之“思”,预设引导。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篇好的教案,这个好教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虽然教师在课堂中按教案施教时会与预设的教案有偏差,但总的教学思路、方向的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