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沟域经济生态景观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文平 王文惠 宇振 时间:2013-02-14

  摘 要:沟域经济是北京市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沟域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伴随的生态景观问题,即存在生态景观文化规划欠缺、生态承载力研究不足、生态特色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和景观多样性差四方面问题,并对针对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设对策。

  关键词:沟域经济,生态景观,建设对策,北京市
近一年来,沟域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京郊山区经济的发展[1],实现了山区农民收入较大幅增长的初步规划目标。沟域经济是在山区农业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山区发展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2,3],是集生态建设、沟道治理、生态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四位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本文旨在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分析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加强和提升沟域经济生态景观的建设,对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国内外沟域经济研究现状

  山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尤其是随着山区生态地位的逐步加强,山区的发展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2]。早在1992年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中就已对脆弱的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4]。在200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山地年”之后,围绕山区资源开发、环境演化及生态治理与保护的研究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热点[2,5-9],而以沟域为单元开展山区经济和生态研究已成为山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

  在山区发展研究理论和认识方面,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流域为单元的大尺度研究,内容涉及生态和景观健康评价、生态承载力、流域水文生态学、流域经济产业和人文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流域数字化等方面;而关于较小尺度的沟域经济研究则相对较少,但其指导理论思想则较丰富,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作休闲健康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等等。而关于建设模式和技术方面,无论是流域经济还是沟域经济,国外都较重视保护地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重视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治的一体化建设,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等。

  目前,国内关于沟域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除有学者对西藏的沟域经济进行过相关研究[2,10]以及张义丰从2004年开始对北京山区区县进行的沟域经济系统研究和实践外[4],还很少有其他学者对沟域经济进行过系统研究。为落实北京市“宜居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山区生态涵养”发展战略,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全面启动“221行动计划”,先后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四种农业”、“四个功能”、“五圈布局”、“四大农业支撑体系”、“沟域经济”、“走廊经济”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其中,各区县对沟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沟域经济发展的新典型涌现,有效促进了山区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沟域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思路。截至2009年,北京市7个区县已有近70条沟域完成或正在进行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1]。

  综上,纵观国内外沟域经济研究,虽然涉及了山区发展的多个方面,但很少有人考虑沟域经济发展伴随的生态景观问题,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急需一定的理论研究指导。

  2北京市沟域经济目前存在的生态景观问题

  2.1重视产业发展、土地开发,缺乏对生态景观和文化的规划,建设标准低

  由于前期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或是缺乏宏观指导原则,导致一些沟域农业旅游景点无序开发,景点布局不尽合理。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较重视“一沟一品”产业和特殊餐饮发展,对“一沟一景”乡村景观特色研究不够。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使沟域景观建设平庸无味,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另外,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标准要求相比,沟域村镇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差;产业生态符合程度不够;宏观设计过多,微观设计不足。沟域村镇景观整治、提升和设计往往没有充分认识、维护、顺应和延续当地区域的地域景观特征和价值,导致规划设计常常摧毁了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风貌。同时,也未有较多人关注沟域微观景观的独特性、文化性和多元性,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逐步丧失,导致沟域景观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2.2水土环境污染、生态承载力研究和规避措施缺失,生态涵养产业发展亟待升级优化

  随着沟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旅游景点和乡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量增加,河道遭受污染并呈现富营养化加剧的趋势。因而,针对不同地形、土壤和坡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急需提升,特别是建立集生产、观赏游憩、生态涵养于一体的农林复合生态农业,其设计需要进一步集成优化。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