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的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李华卫 袁孝芬 赵志敏

  摘要阐述了以蚕桑生产下脚料桑木屑、蚕沙为原料栽培珍稀菇的技术要点,以期为蚕桑生产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综合效益。
  关键词蚕桑下脚料;珍稀菇;栽培技术
  
  1原料配制
  1.1配方
  珍稀菇的栽培,其原料及配方主要要考虑碳素和氮素的含量及二者之间的比例[1]。一般来讲,营养丰富的原料可适当少加辅料;含氮素少的原料可适当多加麸皮。利用蚕桑下脚料培育珍稀菇采用的配方如下:桑木屑40%,棉籽皮30%,蚕沙30%,麸皮15%,石灰3%,磷酸二氢钾2%,水60%,pH值9~10。
  1.2配制方法
  1.2.1搅拌(粗拌)。将桑木屑、棉籽壳、蚕沙石灰先干拌1次(按以上3种数量的2%),再次用清水湿拌,打洞(透气用,1 m长1个洞),盖好薄膜、草帘进行堆置发酵,每天分上、下午用棒状温度计测出料堆温度,从料堆温升至60 ℃时(最低50 ℃)计时间,维持24 h,进行翻料。
  1.2.2翻料。当料堆温度维持60 ℃左右24 h,立即进行翻堆,将表层料、底层料与内层料进行对调翻堆,再堆好,盖好薄膜、草帘,测好料温,继续堆置发酵,当料温升至50~60 ℃时再维持24 h后,即可使用。一般经过4~5 d发酵后进入精拌。
  1.2.3调试装袋。将麸皮、磷酸二氢钾等辅料,称好先进行干拌,再加清水湿拌后,与上述经过发酵的桑木屑、棉籽壳先湿拌,再用拌料机进行精拌把含水量调至60%,用1%石灰将pH值调至9~10,最后装袋。
  2装袋与灭菌
  2.1装袋
  栽培珍稀菇最常用的塑料袋为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规格为:22 cm×34 cm×0.04 cm。装袋时先将一头绑死,再用手工或装袋机进行装料,装料时要做到松紧适度并避免塑料破口,每袋装干料量为0.45 kg,最后用塑料绳绑好另一端,放置在塑料筐中,根据筐子的大小放置包数,然后再排放在灭菌架上。
  2.2灭菌
  采用的是常压灭菌,利用常压小锅炉产生蒸汽[2]。用常压小锅炉灭菌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灭菌房打扫干净,再将已装满袋的塑料筐(聚丙烯)或铁筐一层一层摆好,一般1次可灭菌3 000~5 000袋。这时常压小锅炉可开始生火加温,产生的水蒸汽会通过通气管输入密封的灭菌房。大约3~5 h房内温度达到100 ℃以上时,开始计时灭菌12~15 h。
  3接种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进行,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接种的方法可分为接种箱接种、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接种箱接种是一家一户最常用的接种方法,特别是新的栽培户宜用此法。接种帐接种和接种室接种是有条件的菇场规模化生产常用的方法。该文采用的是接种室接种。
  3.1接种室处理
  接种室必须清洁无菌,在接种前把接种室打扫干净,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接种室设备(日常灯、紫外线灯、空调等)要齐全。
  3.2菌种挑选与处理
  菌种在使用前一定要有专人进行一次挑选。选好的菌种使用前用0.01%高锰酸钾水洗去菌种表面灰尘,并进行消毒处理。
  3.3接种
  消毒完毕后可马上进行接种。接种前接种人员需双手进行冲洗及消毒。每瓶菌种接30袋左右,可两头接种,要套上颈圈,盖上无菌纸,用橡皮筋扎紧。
  4发菌管理
  将接好种的菌袋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塑料大棚进行发菌管理[3]。不管是发菌室还是塑料大棚,都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适温。菌袋排放方式主要根据气温变化而改变,特别是高温季节(7—9月),严防烧菌,减少污染。菌袋排放要少层,留空隙加隔垫物,尽量创造一个较为舒适的发菌环境。低温季节(12—3月),要做好增温保温工作,特别要发挥料温升高的作用。菌袋排放适当多层,注意保温。
  菌袋的发菌管理主要是人为创造一些适合珍稀菇菌丝生长的条件。温度控制在20~25 ℃,温度过低菌丝生长慢,影响出菇时间;温度高菌丝生长较快,但菌丝的质量差,影响产量。发菌的湿度越低越好,在整个发菌过程中不能喷水。珍稀菇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线阳光。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进行通风换气,一般发菌18~20 d可发满袋,在培养5~7 d后菌袋生理成熟,吐黄水即可开袋出菇。发菌室要严格控制好室内湿度和温度,要保持通风、凉爽、空气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