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林高峰 张建兵 项峰

  摘要简述了危害杜鹃花的杜鹃花叶斑病、杜鹃花灰霉病、杜鹃花煤污病、杜鹃花花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特点和杜鹃冠网蝽、卵形短须螨、红带网纹蓟马等虫害的形态特征,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杜鹃花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杜鹃花;病虫害;发生;防治
  
  杜鹃花(Rhododendron spp.)属于杜鹃花科杜鹃花属,俗称映山红、山石榴、马樱花、野山红等。据统计,全世界有杜鹃花850多种,我国有65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50%以上。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宽种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木丛,甚至有连绵10km以上的杜鹃花“花海”的奇观。杜鹃较耐阴,花期长,杜鹃的枝叶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一种非常适宜居室栽培的花叶俱美的植物。为了保证北仑杜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对杜鹃花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发现发生相对常见的主要病虫害有7种,其中病害4种,虫害3种[1]。
  1杜鹃花病害
  1.1杜鹃花叶斑病
  又称褐斑病、角斑病,主要侵染叶片,是杜鹃花最常见的病害,北仑区9个镇(乡)均普遍发生。病原为真菌,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dodendri Fer.)。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植株残体上越冬,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2]。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西鹃罹病最重,尤其是光叶和扭叶类品种。持续发生于整个生长季节,发病高峰多在5月中旬、9月上旬和11月上旬,温室条件下栽培的杜鹃花可周年发病。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梅雨和台风季节及多雨年份病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1.2杜鹃花灰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花器,是北仑杜鹃较为常见病害之一。病原为富克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属半知菌亚门。春季室内外栽培的杜鹃花花器易染病,冻害常是发病诱因之一。发病初期,花瓣上出现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展很快,并相互连接形成大型病斑。在湿度高的条件下,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层。低温高湿的早春或晚秋及阴雨连绵、降雨量大的夏季易发病,杜鹃受冻害发病重。
  1.3杜鹃花煤污病
  又称煤烟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为枝条和叶柄。北仑6~9月较易发病。病原为煤炱菌(Capnodium sp.),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是一种由蚜虫、蚧壳虫引起的次生性病害。发病时叶面上产生辐射状黑色圆形霉点,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煤斑,煤斑汇合、增厚形成1层黑色的煤灰状物。发生严重时,整株污染,枝叶枯萎,植株死亡。蚜虫、蚧壳虫数量大,温度高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1.4杜鹃花花腐病
  主要危害花器,各品种杜鹃上均有发现。病原为杜鹃卵孢核盘菌(Ovlinia azaleae weiss),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在花瓣上形成菌核落地后在地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开花后在红色或紫色花上产生褐色斑点;在白色花上产生浅褐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展至所有花瓣,造成花瓣沾污,花期缩短,花朵下垂,影响其观赏价值。一般在春雨季节发病严重。
  1.5杜鹃花芽枯病
  个别镇(乡)局部发生为害相对较少的病害有杜鹃花芽枯病(Briosia ozaleae Morris),杜鹃顶生花芽多在7~8月发病,后进一步侵染叶芽和小枝,是杜鹃花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北仑只在个别年份偶有个别植株发生。
  2杜鹃花虫害
  2.1卵形短须螨
  别名扁螨、叶螨、茶短须螨、杜鹃红蜘蛛,直螨目,细须螨科,是北仑杜鹃尤其是常绿杜鹃为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雌成螨体长约0.3mm,椭圆形,有红、暗红、橙红等色,背腹扁平,体背有网纹状斑。雄成螨体略小,体尾部略尖。幼螨似成螨,鲜红色,足4对。成螨、若螨多喜在叶背面吮吸汁液危害,叶脉附近受害尤烈;叶背呈现油渍状紫褐色斑点,叶面呈灰白色斑点;受害叶片失去光泽,叶柄呈紫褐色,严重时叶片枯黄,早期落叶,影响生长和观赏。北仑1年中以6~9月发生严重,高温干燥有利于发生,多雨潮湿则不利其发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