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枯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李海燕 马翠苹 王卫民 纪威

  摘要小麦叶枯病是影响豫北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种类、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病影响因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地区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叶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技术
  
  小麦叶枯病是叶斑和叶枯病害的总称,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1]。小麦叶枯病是由多种病原物侵染所致,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该病在安阳市麦区危害日趋严重,一般麦田病情指数9.47%~18.32%,减产3%~10%,重者达25%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摸清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安阳市农科院植保人员于1997—2007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枯病可分为雪霉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黄斑叶枯病、壳针孢叶枯病和葡萄孢叶枯病6种,其中壳针孢叶枯病和黄斑叶枯病是小麦叶枯病中的常见种类。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是科学种植,而科学种植的关键是抓好小麦生产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此,现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
  小麦叶枯病发生种类多达10余种,在豫北地区小麦叶枯病主要有根腐叶枯、雪腐叶枯、交链孢子叶枯、芽孢叶枯等。其中根腐叶枯最为普遍,并且严重,其次是雪腐叶枯。一直以来,叶枯病随着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加重,已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30%~40%左右,预防小麦叶枯病已成为小麦生产的重中之重。
  2流行规律
  小麦叶枯病主要由多种寄生菌引起,病菌通过种子病残体或自生麦苗多种途径越夏,小麦播种后便为初侵染源,其特点是发生范围广,发生频繁,多种叶枯病混合发生[2-3]。发生期一般3月至4月初时个别小麦初见症状,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后开始大量扩散,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小麦叶枯病没有明显衰退期,随着小麦成熟逐渐干枯,晚熟品种仍呈现严重症状。发病期50~60 d,危害盛期20~25 d,前期缓慢,后期迅速。因此,防治有利时期应掌握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
  3发病条件
  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受品种、气象因子、栽培条件、蚜虫危害、化学药剂等因素影响。
  3.1品种因素
  小麦叶枯病中的病斑主要覆盖植株的绿色部分,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输导受阻,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促使小麦幼苗健壮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3.2气象因子
  大气气温和田间湿度是影响小麦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一般取决定于当年4月下旬至5月初温度、湿度。一般春季日平均温度达15 ℃以上时,当遇到连续阴雨,潮湿多雨,这时叶枯病最为流行,且较重。
  3.3栽培条件
  在栽培措施中,以播期、播量、冬春小麦品种、施肥对叶枯病发生影响大[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