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及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玉环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油茶林低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山区适宜推广的低产林改造技术,以期推动广西油茶的产业化发展,为其他地区油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低产原因;改造技术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乔木或灌木,高2~8 m,果实11—12月成熟,果仁含油率约55%,具有 “绿色油库、绿色金库”的美称[1-2],在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油橄榄、油棕、椰子)中含油量最高。
  山茶果全身是宝,山茶油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比号称“世界油王”的橄榄油高6.5%,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6种维生素,有“东方橄榄油、油中珍品、长寿油、美容酸”的美誉[3]。它还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可抑制和预防冠心病。是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生物医药、生物饲料、生物农药、轻工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原料。
  油茶资源十分稀少,除我国之外,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我国是世界上油茶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国家,油茶林种植面积近400万hm2,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安徽、贵州、河南、湖北等省份,广西油茶林种植面积约40万hm2,约占全国的10%。
  油茶是耐瘠耐旱的长寿深根性树种,有“瘠土明珠”的美称,非常适合在山区种植,成为很多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普遍管理粗放,只取不予,长期自然更替,导致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老、劣、病残株多,油茶单产低、效益差。分析油茶林低产原因,对已老化的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提高油茶产量产值,对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推进油茶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现将油茶低产原因和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
  1.1种质遗传分化严重,良种水平低
  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建国前和建国后20世纪50—60年代营造的,都是老品种,而且遗传分化比较严重,良莠不齐,树龄太大,过于衰老,产量不高。最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引导,也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总体来说良种水平还很低。
  1.2林地荒芜
  油茶林地荒芜是油茶低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油茶林多年丢荒,杂草灌木丛生,有的一经丢荒,除杂草灌丛外,部分高大乔木侵入,变成混交林,这样对油茶林的通风透光条件、肥水供应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产生不利影响,使油茶产量下降。
  1.3疏密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
  现有油茶林密度一般都比较大,为3 000~4 500株/hm2。但有的过分稀疏,或密中有疏,或疏中有密,疏密不均是造成单产低的重要原因。
  1.4多代同堂,株产果相差大
  现有的油茶林,特别是老油茶林区,多为异龄林或异源林,林分层次多,密度一般都比较大,单株之间产量相差极大。在一些时间内,一部分植株在生长,一部分植株进入盛产期,一部分植株衰老死亡,经济植株始终只占一部分,全林总产量很低。
  1.5林分衰老,更新能力差
  现有油茶林中,大部分为建国前营造的,即使建国后造的林,由于长期丢荒,养分不足,树龄过大,也造成早衰,无论是老产区,还是新产区,衰老林分较多,致使产量下降。
  1.6病虫害比较严重
  有些地方由于炭疸病、软腐病、金龟子、茶叶虫梢蛾等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造成减产,产量低。
  1.7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
  由于山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之管理较为粗放,经常出现广种薄收的现象。
  2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