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花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安玉明 代洪娟 时间:2015-01-02

  摘要 分析了辽西地区花生生产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问题,提出了通过引进选育高产优质抗旱花生新品种实现更新换代、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建立花生生产示范基地与培育购销加工龙头企业等措施,进而达到加速辽西地区花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花生生产;存在问题;发展对策;辽西地区
  
  花生是我国种植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更快。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和2006年我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461.65万hm2,年总产1 450.4万t,平均产量3 148.5 kg/hm2;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已发展到30万hm2;辽西地区2009年已种植16万hm2。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对辽西地区花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方面
  2000年以后,辽西花生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品种布局不合理。目前,白沙1016等老品种占辽西花生总面积的80%左右,且没有高油、高蛋白品种,阜花系列等优质新品种只占20%左右,外引品种由于生育期等环境条件原因,在辽西普遍减产5%~15%,虽然部分产量较高,但品质及商品性均下降。二是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更新速度慢。现在辽西约有70%的花生田都是白沙1016,该品种是1972年开始引入辽宁省种植的,1980年基本在全省推广并延续至今,不但种植时间长,而且由于农民自留自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使优良种性发挥不出来,产量和品质都在下降;同时这个品种是珍珠豆型早熟中粒花生,产量潜力不大,大面积种植单产水平自然不会高。当前亟需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来代替白沙1016。三是单产水平低,中低产田面积大。辽西大部分地区土壤比较瘠薄,肥力低,80%以上甚至更多土地都是中低产田,造成花生单产低。在近55年的统计当中,平均产量为1 305.0 kg/hm2,位于全国中下等水平,23年较高产量水平为1 807.5 kg/hm2,16年较低产量水平为831.0 kg/hm2,2000—2003年4年平均产量为2 118.0 kg/hm2,而同期国内平均为2 979.0 kg/hm2,说明辽西地区花生单产水平较低。四是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管理粗放。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意识淡薄,一些常规技术如清棵、覆膜等在生产中不能得到普遍应用,播种及收获时期掌握不准,种植密度、播种深度不合理,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收获管理不到位。
  1.2 加工方面
  目前,虽然辽西地区有几家花生加工企业,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达到油用、食用、加工、出口品种的专用化,严重制约了花生的产业化进程。花生加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强大的竞争力;花生深加工企业不多,投资成本高,加工成本大,加工成品率低;科技含量低,生产的产品精度和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较低[1],制约了花生加工业的发展。
  1.3 销售方面
  辽西地区花生黄曲霉菌污染少,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该地区缺少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亟需建立花生批发市场,为各地花生产品的交流提供便捷场所。辽西地区也缺少一些促进花生销售的中介组织。另外,辽西地区出口的专用型品种相对较少,与国外相比,出口的花生品质相对较差,我国花生存在油酸/亚油酸(O/L)比值偏低、口感差等缺陷,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于美国等国同类产品的20%以上,限制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