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德辉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
  1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平均温度在30 ℃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 ℃左右时发病最快。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 ℃,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 ℃,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大,最易感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2个处理发病率均为35.71%,低湿发病率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