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建民 时间:2014-06-25
       其次,这种模式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对IC的物理空间进行了重新部署。IC在设计上设置了大小不等的学习室和研究室,提供合作学习的工作台等。但是,这种模式仍然难以满足用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也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的要求。
        3.高级阶段IC的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刺激着IC应用的发展,其服务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与初级阶段相比,高级阶段的IC一方面完善了基于组织和管理层面上的合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技术层面的功能整合。
        3.1 组织与管理层面的战略整合
        高级阶段的IC由五个核心部门组成,分别是:参考咨询服务部门、研究数据服务部门、媒体服务部门、用户培训部门(与初级阶段不同,这个部门从参考咨询部门中分离出来)和信息服务台(地位更重要),他们之间在组织和管理上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一时期,IC在部门和人员设置上有了新的发展,丰富了最初由三个主要部分(参考咨询服务、数据研究服务、媒体服务)构成的IC模式,其在人员构成和功能整合方面更加细化,规模也在扩大。主要体现在不仅将5个主要部分看作是IC的支柱,也丌始意识到IC处于图书馆整个大环境中,也与其它部门存在非密切、间接的联系,包括合作或协助关系,这样进一步提升了共享的范围。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联系还体现在更加丰富的外部支持服务上,典型的IC外部支持包括:人员培训中心、系统服务、外联服务、馆藏与技术服务、特藏服务。
        3.2 技术层面的功能整合
        各部门功能进行的整合,要求馆员具备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并且有充分的能力与知识来支持新的服务模式。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组成具有多层次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馆员、咨询馆员、专业馆员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专长进行合作。功能整合正是需要馆员们作为一个整体合作完成各项活动,这种功能的整合既包括在本部门内部成员之间垂直的直接而正式的联系;也包括部门问的横向合作和跨部门的合作。
        这种服务模式和初级阶段的IC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信息服务台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服务模式中,信息服务台处于整个IC的核心位置,它是用户接触图书馆的第一环节。它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图书馆与学校的一般信息,同时与图书馆的其它服务台和各个区域相协调。在用户要求比较复杂而信息服务台工作人员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它们将用户需求推荐给其他相应的服务台、咨询人员和数据库专家,之后的过程则由咨询专家来完成。这对信息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他们需要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熟悉各种格式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不同需求,并提出初步建议;其次,他们必须准确掌握IC内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工和不同专家的技术特长,对于读者比较复杂的要求能够使其准确高效地找到对应的专家。
        4.三个阶段不同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集参考咨询、多媒体服务、研究型服务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集成信息服务。可以说,一站式集成服务是IC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图书馆应对用户的信息需求来变革自身服务模式的趋势。三个阶段不同的服务模式的演变,一条主线就是图书馆不同服务模块从分隔到整合,从传统的印本环境到网络和电子环境变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秋实,冯承柏,温宇龙.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07(4).
[2]李平.Information Commons:一种新的研究型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5(4).
[3]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