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洪波 陈庆标 时间:2014-06-25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服务模式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更新服务理念、提高馆员素质、深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已置身于全球网络环境中,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多种多样,既包含了图书馆传统的纸质馆藏文献,也包含了网上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对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质为载体的文献信息,是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官员利用馆内藏书,为读者提供服务。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1.1 被动式服务 
  传统图书馆服务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等读者上门。主要的服务方式有:读者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印和参考咨询服务等。由于工作机制、人员素质及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抑制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服务的精神。 
  1.2 文献服务层次低 
  传统图书馆以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的借阅。图书馆没有对一次文献做出深加工,形成二次文献、甚至是三次文献,没有充分挖掘原始文献信息的知识。受此影响,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较低层次的服务,不利于读者对需求信息的获取及利用。 
  1.3 封闭建设,资源浪费 
  传统图书馆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独特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尤其是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同一地区,不同图书馆购买同种资源的现象普遍,既浪费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也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1.4 机关型结构 
  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读者对象、人员编制和经费均由上级主管机关确定。因此,图书馆成为了行政办事机关,与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 
  2 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2〕 
  2.1 读者需求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竞争以及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知识的创新与重组使得学科高度综合,知识高度密集,读者希望获取来源广泛且经过加工整理的综合型信息。读者所需的信息不再单单是公开发行的图书与报刊,也包括了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地方史志等非公开发行的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文献载体形式。读者不仅需要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同时也需要文献在网络上远程传递。 
  2.2 信息资源共享化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成为一个“互联空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之间的界限。图书馆资源建设向“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每个图书馆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加入网络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 
  2.3 信息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和业务管理实现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对视频图像和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加工、处理、图像检索和传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