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与“三个代表”的思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当时条件下“三个代表”思想的真正体现。只有首先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生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伊始就是“三个代表”的党。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三个代表 

【 正 文 】 
20世纪的中国是充满苦难的中国,是奋斗拼搏的中国,也是获得新生,走向辉煌的中国。面对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课题,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探索,但没有找到解决的正确途径。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找到了解决近代两大历史课题的正确道路,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新的视角,向全党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新和新概括,是认识上的理论升华。“三个代表”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体现在为实现这一道路而制定的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上,即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上。本文仅就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28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制定的一条正确的发展战略,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同所有的仁人志士一样,为把中国引向繁荣富强,在努力寻找一条救国的出路。《共产党宣言》为人类社会构画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树立了榜样。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制定的第一个纲领和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可是,当中国共产党人抱着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信念深入到实际斗争中去的时候,他们开始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如两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头上。中国革命如果不首先推翻这两座大山,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也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于是,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继续探索。1922年1 月15日,《先驱》杂志创刊号的发刊词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形,而求得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邓中夏在《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一文中也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必须“有步骤、有手段、有方法”。周恩来在《西欧的“赤况”》中也说:“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的进步。在这个基础上,1922年5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早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1922年6月15日, 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时局的关键是,必须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民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任务和应该采取的战略, 已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于是,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制定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远大理想的最高纲领,而且还有了现阶段的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仅仅成立一年,就制定出如此完整的革命纲领,这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还没有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提出过如此鲜明、完整、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提出这么彻底的纲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的实践中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接受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这样,一个大体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就形成了。不过当时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并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党的“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实现了两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迅速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开创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新局面。鉴于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右翼势力反共活动和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异常激烈,中国共产党在“四大”上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党的“五大”虽然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大会并没有在紧急关头担负起挽救革命的历史重任。在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了“八七会议”,即刻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毅然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为中国革命又一次提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革命发展战略。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革命很快出现了土地革命的复兴。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虽然出现了“左”倾冒险主义,但在艰苦与挫折中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及时调整战略,建立以国共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国抗战高潮。鉴于国民党的两面政策,中国共产党及时克服了新投降主义,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推行全面抗战路线,并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革命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成为人民胜利”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上。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又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阐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三大纲领。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给这条总路线又加进了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把这条总路线精辟地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最完整的表述。它根据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了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动力、革命前途,并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建立根据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是完成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二、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与“三个代表”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为中国革命寻找出一条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认清中国国情,抓住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明确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国破辱深、民不聊生、矛盾重重、问题如山,但归结起来主要是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回回求索,虽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艰苦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虽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并在此学说指导下发动了辛亥革命,但没有完成近代中国社会两大历史任务。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问世以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党都没有深刻认识或领悟到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及其政党来说,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并能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这样的民族才是觉醒的民族,这样的政党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政党,在这个政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才是一个觉醒的民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瞻远瞩,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透彻地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指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从这一结论入手,揭示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并从解决两大矛盾入手,揭示出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 
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中国化,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解决生产力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既然如此,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先从提高生产力方面下功夫,而要发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战略呢?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首先以生产力作为切入点,而是从摧毁旧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入手,是因为如果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帝国主义的上千条不平等条约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这种“权中之权”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欲振不兴,举步维艰,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又使广大农民欲生不能。这样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个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先解决政权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诫我们,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只有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才能使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获得民族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只有推翻旧的国家政权,才能使中国人民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翻身做主人,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权,即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及其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进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清除封建主义落后的腐朽文化,创造民族的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先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本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而未果的第一历史任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回顾历史,也曾有许多名流志士想走“实业救国”、“救国”、“科学救国”之路。可是,历史的教训使他们大多数领悟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首先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才可以付诸实施他们的各种兴国利民的夙愿。原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说过,在那样的年代,纵有一颗爱国心,也势必一筹莫展,一事无成,政通方能人和,人和才能事兴,现实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他终于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新中国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也说过,我曾怀有科学救国的志愿,但是旧社会的现实使我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他认识到,中国的繁荣富强固然离不开科学,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离不开党的领导。 
可见,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从解决两大历史任务出发,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是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 
三、土地革命与“三个代表”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而土地革命又是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其不合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国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1](P624 )是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有进行土地革命,从政治和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关系,清除封建主义传统文化思想,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积极性,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队伍,从而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的目的,不仅在于支援革命战争,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土地革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取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在任何地区,一经消灭了封建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党和民主政府就必须立即提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将农村中的一切可能的力量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面去,组织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提倡选种,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农村党的精力的最大部分,必须放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市镇上的工业生产上面”。最后,毛泽东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土地革命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例,党关于土地革命斗争的原则和办法颁布后,立刻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闽西各地迅速掀起了土地革命热潮。毛泽东曾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诗句,描绘了当年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动人景象。在完成了土地分配工作的农村里,“契纸烧完了,田分了,谷子收起了,农民家里塞满了谷堆子,都愁没有谷仓存储,可以想见一般农民是如何心满意足了”。到1930年,闽西农村由于“封建剥削取消了,农民分得了土地,有了粮食,(1)不须再靠挑担为生,得尽其劳动力去经营土地;(2)土匪、盗贼、乞丐、烟财绝迹,真是夜不闭户,野无游民……;(3 )水利大大畅通;(4)土地因人工充足,而得到改良;(5)肥料由人力制造,及资本购买而增加,结果今年旱禾异常丰盛,一般说来比上年可增加百分之二十。这证明土地生产在封建束缚解放之后,得到了大的发展。”[2](P205)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促进农业生产的原因时说:“国民党时代土地是地主的私产,农民不愿意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良土地。苏维埃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加之以提倡奖励,农民群众的劳动热忱勃发起来了,伟大的生产胜利才能得到”。[3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后,土地制度只获得初步改革,“农民的生产兴趣就增加了”。[4](P1078)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更广大的解放区开展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此,毛泽东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
生产力标准是正确认识和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945年4月24日,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提出的生产力是检验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作用好坏、大小的最终标准的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仅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土地革命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初就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维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伊始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力量源泉。 

四、伟大的社会战略与伟大的理论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思想上的升华;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上的成熟。20世纪的共产党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制定一条正确的革命发展战略,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第一次性巨变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要革命、要救国,就要有理论指导,就要有旗帜指引。多少仁人士苦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国思潮纷呈: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昙花一现的无政府主义,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邓演达的平民革命理论和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梦想的第三条道路等等。以上这些学说无论怎样顽强地表现自己,企图影响中国社会的走向,但都由于不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被历史所淘汰。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才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成果。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因为它汲取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文化之精华,是的理论。时至今日,马克思仍被评为世界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仍放射着光芒。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其最大特征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特殊国情也要求和决定了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扬光大,具有生命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勇承历史重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他指出,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P534 )此后,毛泽东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地分析中国历史和社会特点,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总结中国革命独创性的历史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原则,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它是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旗帜。实践已经证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已被世人所公认,被实践所证明。它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是中国大地上任何别的理论别的思潮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没有这一理论指导,就没有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战略,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全书: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毛泽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N].红色中华,1934—01—26.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