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之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关键的问题。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这一问题做过有益的探索。他们的资本主义观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的共同方面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化建设,他们的不同方面对我们也有着启迪和借鉴意义。学习、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对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着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毛泽东/邓小平/资本主义/研究 


【 正 文 】 
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如何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是非常敏感而又关键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共产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不仅都对这一问题做过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仅继承而且了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认真比较、研究他们的资本主义观之异同,对于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资本主义观的共同点和继承性 
1.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应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从中国经济落后这一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为此,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指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中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要发展中国的落后经济,必须利用本国资本和外国资本。”“如果没有广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P325 )基于对资本主义二重性的认识,建国初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实行限制和利用的政策。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节制资本”,尽量避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他反复强调“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认为可以抛弃‘节制资本’的口号,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但是反过来,如果认为应对私人资本限制的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地消灭私人资本,这也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左倾机会主义或冒险主义观点。”〔2〕(P1432)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资本主义采取了一分为二政策,使我们党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了经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1956年,为避免苏联体制的弊端,毛泽东带领全党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过探索,毛泽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期,让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有好处,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营、合营的不足,丰富市场需求,方便人民生活;又可以作为国营经济的对立面,通过适当竞争,刺激国营经济发展,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一些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并引进华侨投资,在国家经济体制中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对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促进和推动。遗憾的是,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被以后的运动所打断,但其闪光点无疑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契机。 
邓小平接续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继承了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资金、先进技术,借鉴其管理经验,以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只有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3〕(P149)“吸收外国资金, 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3〕(P65)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对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越来越深刻,而且越来越着眼于实效。1979年党提出:“在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1年在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使全党达成共识,党在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则突破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实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个文件很好,它标志着我国的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经过充分讨论,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模式载入报告当中。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邓小平多次提出“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这个路子是对的。 ”〔 3 〕(P148)邓小平的谈话和十三大报告使我们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思想的束缚,使我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我们重新界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2)在党的十四大上,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至此党对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优秀成果来发展我国经济这一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一。由排斥资本主义到计划经济为主多种经济补充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标志着我们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进步。在这一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邓小平继承前人,突破陈规,所做的超越性的贡献是巨大的。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主张全面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毛泽东一贯倡导向外国学习,同外国进行经济合作。早在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提出:“我们要在平等、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也要和外国,包括英、美这些国家在互利的条件下做生意。”但毛泽东也指出,这不是这些国家对我们的援助,而是这些国家的资本家要赚钱,来解救他们自己的危机。同时,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外援,但我们的基点是自力更生和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后,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发展到更高层次,明确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他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他的短处,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4〕(P285 )怎样向外国学习呢?“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 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学、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4〕(P385 )针对外国资产阶级一些腐败制度和作风,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在政治体制上,毛泽东提出资本主义的某些东西也是可以学的。如西方的总统制,几年一个轮换,权力比较分散,值得借鉴。在科学方面,毛泽东针对我们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提出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4〕(P286 )毛泽东认为:“只要我们接受了外国的长处,就会使我们自己有个跃进。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在中国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东西。并把它改造,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5〕(P183)那么通过什么渠道向外国学习呢? 毛泽东提出“一是派人到外国去,包括到资本主义国家去,不论美国、法国、瑞士、挪威,只要他们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去。二是把外国人请到中国来。”〔4〕(P286 )但由于历史原因,毛泽东这一思想并没有全面实施,但它无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现改革开放的先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发展的需要,敏锐地提出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6〕(P91)针对能否利用外国资本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6〕(P351)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6〕(P372)而对社会主义来说,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力吸收外国的优秀成果,“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昧的。 ”〔 6 〕(P133)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提出:“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P373)但与此同时,邓小平又强调指出:我们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但“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7〕(P154)必须有计划、 有选择、有鉴别、有批判地借鉴、利用,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腐朽的东西必须彻底的批判、揭露。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资本主义观的发展 
1.由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途径不同,毛泽东和邓小平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态度也不同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方面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论述;另一方面来自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的现实及建国后处理国际事务的亲身感受。在毛泽东看来,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剥削制度,它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盲目地追求利润。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贫富悬殊,所谓“民主”、“人道”极度虚伪和极具欺骗性,社会道德沦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但毛泽东也不否认资本主义有好的一面,它建立时间短,社会生产力却发展很快,科学技术水平也比较高,政治体制上也有可借鉴之处。正因为如此,使得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经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因而他提出了既限制又利用资本主义的真知灼见,对资本主义的肯定成份大于否定成份,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但形势的变化使毛泽东很快做出了否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存在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现在的革命战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战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4〕(P82)在中国有必要完全消灭资本主义成分。毛泽东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改变自己的初衷,其原因有二: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奋斗中对外国资本主义恶感多于好感。“对资本主义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剥削人压迫人的一面,而对它在历史上有过解放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一面,印象并不深刻。”〔8〕(P427 )尤其在以后的政治运动中资本家所暴露的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的丑恶的一面,使毛泽东和许多共产党人决心在中国除掉资本主义;二是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压制,尤其是朝鲜战火烧至我国边境,使中国人民仇视资本主义的敌对情绪滋长。1955年毛泽东这一思想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现在的任务“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瓦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三大改造“过急”、“过粗”带来的后果,使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又提出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好的东西的主张,他指出,凡是适用的我们都要学,资本主义好的也应该学,不管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我们用得着的,就跟他学。对国内资本主义,也放宽了政策,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8〕(P434)然而, 随着中苏两党的意见分歧及关系的不正常,使毛泽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再次改变了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提出了铲除资本主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一系列主张,甚至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口号,也大加赞许,此时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是完全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 
由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间接性,导致他对资本主义许多方面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而在理论上也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因而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难免出现片面性,一旦形势发生变化,他即改变自己的观点,最终导致完全否定资本主义。 
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直接的。少年邓小平即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深刻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而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客观的、全面的。这使得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即正确处理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使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邓小平指出,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大胆地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这是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必由之路。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谋求国际间合作与交往,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社会能源,就必须学习别国的长处。邓小平根据中国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不仅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开放,而且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为我们合理地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生产力的提高,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指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6〕(P148),决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我们引进资本主义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决不会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只有搞社会主义才有发展。为了澄清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邓小平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扫除了人们在资本主义问题上的种种误区。这表明,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而且全面地发展了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 

2.毛泽东始终对资本主义怀有高度的警觉,最终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邓小平则根据时代的特点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一向持警惕的态度。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就告诫全体党员要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防止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腐蚀,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新建立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压制,使我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严重的对峙状态。虽然毛泽东也提出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好的东西,但主导思想对资本主义是否定的。1956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变化。美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行“和平取胜战略”,公开散布对中国搞和平演变。毛泽东在高度警觉的同时,把国内形势的变化同国际形势的变化联系起来,把他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包括他认为可以借鉴和利用的东西都抛弃了,更加彻底地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并把资本主义的范畴进一步具体化了。他认为个体生产是资本主义范畴,单干户、包产制、自留地都属于资本主义之列;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范畴,自由市场、集市贸易、讲求利润都属于资本主义,都在社会主义所否定、批判之列。同时,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的没落时代,它是处在停滞、垂死即将绝种阶段,完全否定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存,并强调现在的世界是两种制度的较量和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社会主义是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完全否定。毛泽东这些思想,导致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对立和对峙状态。 
邓小平吸取了的经验教训,冷静分析、观察了国际形势的变化,看到了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世界两极格局,经过长期争霸已到了强弩之末。80年代中期起,美苏两国的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紧张走向缓和,世界正向多极化;同时,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正在形成。为此,邓小平果断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较量与冷战,既没有摧毁对方的能力,又影响了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比较短暂,加之在发展中出现了挫折和失误,使其优越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显示和发挥。而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较长,生产力较高,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还有进一步存在和发展的趋势,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二者取长避短,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处在和平共处、平等竞争中。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尽管有一定的发展,阶级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但它永远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也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是避免不了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3〕(P397) 
综上所述,毛泽东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利用的。他曾说过很有必要写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研究资本主义。但由于国内形势发展太快,而西方资本主义又长期同中国处于冷战对垒状态,同时毛泽东又缺乏在理论上系统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经验,致使他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出现多次的反复,最终由利用资本主义到否定资本主义以致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但不管怎样,毛泽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正是其闪耀智慧的思想火花,引导中国共产党经历曲折,步入正轨,在中国共产党人对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中,毛泽东功不可没。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这一主旋律,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必由之路,而且建立了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窗口——经济特区。即带动全党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又为社会主义化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在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这一关键性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毛泽东、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之异同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惟一的选择。但由于我国没有经历一个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而利用资本主义的优势补充社会主义的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交往,学习借鉴其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之树就会万古长青。其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要研究发展、变化的资本主义。只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的高度上研究和认识资本主义,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才能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更客观地对待资本主义。这既是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的教训。 

【】 
〔1〕王占阳.毛泽东的建国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