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0

【内容提要】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面临着挑战。其实,只要我们对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工人阶级依然是最先进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 要 题】工人阶级研究

【关 键 词】工人阶级/新变化/先进性

【 正 文】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社会最进步、最有远见和最具前途的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发生的新变化,尤其是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的相对缓和,工人阶级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大量白领工人的出现,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工人阶级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工人阶级已经丧失了其先进性。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具有极大的蛊惑性。目前,国人中也存在着某些类似的观点。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工人的地位在下降,工人阶级主体意志已经衰退,它不再是党的阶级基础;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是产业工人,而是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知识分子,等等。这些观点的存在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即如何看待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如何认识当代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对此,我们必须给予正确的回答。
      一
  当代工人阶级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也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现象,无论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是如此。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即工人阶级,和19世纪及20世纪初相比,无论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和素质的普遍提高。1989年前民主德国洛塔尔·温特教授在《目前资本主义的阶级和社会阶层》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国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工人阶级数目已从1.37亿增加到2.41亿,他们在有就业能力的居民中所占比例已从58%增加到70%。工人阶级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工人受的平均时间大大延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了较大增加,知识化、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日益降低着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工人阶级的劳动方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和半脑力劳动转化,工人阶级白领化趋向日益明显。有资料显示,20世纪初,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还微不足道,但到80年代,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之比就已达到了5∶3.3。[1](P303-304)二是工人阶级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相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人比重上升,其中服务业工人人数的增长最为迅速,已成为工人阶级的多数;在多数发达国家中,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在劳动力中的比重已不到30%,第三产业从业者在总量中已上升到60-70%。[2]三是工人阶级生存环境与外部特征的变化,即工人阶级收入的增多与生活、工作、劳动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工人的实际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电冰箱、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广大工人家庭。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随着收入和节假日的增多,生活出现了休闲化趋势,、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大大增加。这些情况表明,当代西方工人阶级与其先辈相比有了很多不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在整体上有所变化。在收入来源上,历史上的工人阶级基本依靠工资维持生活,而当代工人阶级中的不少人除了在出卖劳动力方面获得收入以外,还通过购买股票等途径获得其它收入,他们的身份因此而具有两重性: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是被剥削者,作为股票持有者,他们又是股东;在管理中,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人本管理”,注重调整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主张管理民主化,构建新型企业文化,使当代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活动中去。与此同时,工人阶级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民主权力。这些情况使昔日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对峙、阵线分明的情况复杂化、模糊化了。
  建国以来,我国工人阶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56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工人阶级开始占有生产资料,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工人阶级变化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工人阶级队伍更加壮大,分布领域更加广泛。据统计,建国初全国有职工809万人,1978年上升到1.23亿人,到2000年全国职工人数已达到了2.8亿。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今后每年我国将新增城市就业人口1000万,其中会有大部分人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目前,我国工人阶级广泛分布于各个行业,其中城镇各种所有制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共1.476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亿人。[3]第二,工人阶级中科技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工人阶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脑体结合的职工日益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主体力量,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约有专业技术人员3092万人,其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16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1](P308)第三,工人阶级的构成明显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除原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以外,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6个新的社会阶层。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除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外大多数人都可归入工人阶级范畴;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和下岗失业者群体。农民从来就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但建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绝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机会和渠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局面的形成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大批农民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乡镇企业共有2085万家,从业人员达12820万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还没有完全切断与土地的联系,仍具有“亦工亦农”的身份,但已有4000万人基本完成了由农民向工人的职业转变。与此同时,农民工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几百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60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人,长期稳定在城市就业的约4000-500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将融入工人阶级队伍。[4](P243)下岗工人和失业群体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新现象,从其根源来说,这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据有关专家统计,截止2000年9月,全国城镇不在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加上下岗职工)人数达到2173.1万人。其中,除35%的下岗职工找到了较为稳定的工作之外,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为1412万人。[5](P12)
      二
  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困惑。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有人对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表示怀疑。这种怀疑在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目前,西方国家流行着三种否定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论调:一是无产阶级消失论。其主要观点为:否认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存在,认为无产阶级已被其他阶级所吞噬和同化,阶级对立的结论已经过时;二是中产阶级论。这种观点把本来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在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职员都称为中产阶级,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已“中产阶级化”;三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体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具有人民性,它与马克思所描绘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已不同,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制度,而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并声称要用《资本家宣言》取代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6]美国家、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1964年,马尔库塞发表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名著《单面人》。在该书中,他分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劳动过程对工人阶级影响的4个要素:第一,机械化正在日益减少着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量和强度。发达资本主义在维持剥削的同时,对劳动的机械化日益完善,似乎把劳动中的个人整合起来,改善了被剥削者的状况和地位。第二,职业层级上出现了同化倾向,在关键性工业企业中,同白领工人相比,蓝领工人正在衰落,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正在增长。第三,劳动性质与生产工具的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与意识。第四,不少劳动领域由于采用新工艺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作用,工人阶级不再作为现存社会的活生生的矛盾而出现了。由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无产阶级消失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体论”,认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革命动力,……这个阶级正在消失,它已经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了”。[7]与马尔库塞不同的是:西方一些左翼理论家虽不承认“无产阶级消失论”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论”,但他们却以工人阶级中白领阶层的增加为依据提出了“中产阶级论”和“新工人阶级论”,并以此作为否定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理论依据。法国左翼政治理论家安德列·高兹、瑟奇·马勒和皮埃尔·伯勒维叶就是如此。[1](P304)由于国情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我国因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而引起的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怀疑不像在西方国家那么突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这种怀疑和思想上的困惑在民众中同样存在。人们发现: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因社会经济地位提高而导致阶级意志衰退不同,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是我国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下降。改革开放前,工人阶级(主要指国营、集体企业的传统产业工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处于十分明显的优越地位。而今天,传统产业工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个人收入等相对而言都明显不如从前,尤其与知识分子相比,传统产业工人的落差更为明显。从政治地位上看,知识分子党员比例已大大高出产业工人党员比例;人大代表中知识分子数量不断增加,而产业工人代表数量却有所下降。从经济收入上看,往往是学历越高,技能越强,收入越多。近几年来下岗失业的职工,绝大部分都是产业工人。于是有人发出了“老大靠了边,老九上了天”的慨叹。产业工人地位的下降使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也有所削弱。在一些企业中,尤其是在占总数1/3的那些尚未脱困、改制未完的国企中,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主人翁意识某种程度的淡化,劳动自觉性减弱。由于企业制度、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的改变,工人在企业中的民主参与、经营决策、技术改造、利润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和积极性明显减弱,尤其是在自动化和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工人生产的被动性就更大,主人翁意识淡化,他们在企业中的自我感觉仅仅是一个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而已。其二,集体意识弱化,小群体意识增强。现代的企业管理,强化了管理的形式和操作程序,只注意个人“技术的机械性协作”,而放松了人和人的协作和感情交流,增强了人的孤独感;工人阶级的本质意识——大工业时代的那种劳动密集型形态下产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所淡薄,过去那种带有传统感情色彩的联系逐渐减少了,而经济联系增长了;集体活动减少了,小群体的意识和利益增强了。其三,阶级使命意识某种程度上淡薄,失落感增强。由于现代企业突出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突出经营者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尽管我们对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工人阶级给予很高的地位和评价,但却由于忽视了工人个体在工人阶级主体中的地位和需求,这造成工人阶级在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压抑,导致阶级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某种程度上的弱化。对此,宋远超先生对全国总工会1982-1996年期间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几次调查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放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放弃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最高理想,对理想不愿作利他性选择,已成为目前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呈日益扩散状。”[8]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人们感觉到:工人阶级正在失去其主人翁地位,理论上的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工人阶级先进性已没有了现实基础。

      三
  如何看待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是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过时了,还是工人阶级丧失了先进性?其实,只要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就能找到答案。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界定工人阶级的涵义,即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2、如何看待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3、如何看待我国工人阶级地位的下降及工人下岗失业;4、工人阶级先进性究竟如何衡量,如何体现。
  第一,弄清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概念的涵义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100多年前就给工人阶级下过明确的定义,他们根据当时工人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把它称为无产阶级。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9](P210)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是指雇佣工人阶级,雇佣工人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10](P465)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应包括三个基本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从事劳动。这些基本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内涵的科学界定。所以,凡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的都属于工人阶级范畴。与此同时,马克思又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分工扩大、协作加强等特点提出了“总体工人”概念,并解释道:“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11](P556)根据这一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分别提出了“商业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人阶级概念所下的具体定义以及他们后来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可以看出,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过程,无论是创造剩余价值还是“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11](P327)无论是物质生产部门还是非物质生产部门,都是“总体工人”的成员,都是完成总体工人职能中的某些具体职能,因而都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今天之所以有人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人阶级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搞清楚。西方学者提出“中产阶级论”和“新工人阶级论”,把知识分子排除于工人阶级之外,将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人为地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今天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但无论白领工人还是蓝领工人,他们作为雇佣劳动者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白领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依然在为资产阶级“创造占有剩余价值的条件”。在我国,党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早已把知识分子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间接占有)、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处于领导地位的劳动集团都视为工人阶级。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对立起来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错误。事实上,正是由于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成份的增加才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正如江泽民所说:“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12]
  第二,当代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劳资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已与资产阶级一体化,工人阶级依然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使命。资本主义的存在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前提,这种剥削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只要资产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它就支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历史上,由于科技水平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更多地通过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结果导致劳资矛盾尖锐,阶级对立加剧。鉴于这些教训,资产阶级改变了统治策略。经济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尽量减少因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而引起的社会动荡。推行“福利政策”,适当提高工人工资,允许工人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管理,并允许工人持有数量很少的股票;政治上,倡导资本主义民主,实行法治统治,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政治权利;文化上,在保持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前提下,给予工人阶级一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其控制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阶级合作和阶级妥协,扶持并资助那些鼓吹阶级合作与阶级妥协的社会民主党人政治理论家。资本主义统治策略的改变确实使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并使劳资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劳资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这就决定资本主义不可能调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一体化根本无法实现。相反,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尤其是工人阶级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多使工人阶级白领化,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阶级以新的策略和方式承担着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第三,我国工人阶级地位的下降及下岗失业工人的出现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最终将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首先,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在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背景下发生的,多属结构性失业,而非周期性失业;国有企业少数职工下岗,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流动的具体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总是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从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向符合市场需求的部门流动。工人的下岗、转岗和上岗,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优化配置过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少数工人的下岗是服从整体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从全社会来讲,适量的失业人数的存在有利于弹性就业机制的运作,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实现的物质基础得以巩固,进而有利于为下岗工人创造更多的再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国有企业少数职工的下岗,是舍小利而顾大利,舍短期利益而得长远利益,是符合工人阶级整体利益的。因此,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第四,衡量一个阶级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看它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否代表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在发展中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但生产力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一定的阶级来实现的。资本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9](P277)但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最终使资产阶级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力量,而工人阶级由于与现代大相联系,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其经济地位和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大公无私、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富于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能够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使它最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当代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地位,在西方,因为工人阶级素质的提高使“一个人数众多的产业经理和商业经理阶级的形成”将资本家“作为多余的人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了。”[13](P436)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12]
 
【】
  [1]王伟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肖枫.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1).
  [3]杜永明.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J].探索与求是,2001,(11).
  [4]2002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臧秀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西方工人阶级的新变化[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3).
  [7]马泽民,徐若木.无产阶级能和资本主义制度融为一体吗?[N].人民日报,1980-09-22.
  [8]宋远超.我国工人阶级价值观念变化的调查[J].当代思潮,19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1-07-02.
  [1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