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住院药房退药原因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田泉 陈瑶 时间:2015-10-12
        表3退药种类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退药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申请退药的科室主要集中在儿科和产科,占总退药的62.3%,由于这两个病区的床位数较多,尤其是儿科病人病情一般较急、重,病情变化较快,用药复杂,而产科主要以围手术期而预防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等,因择期手术改医嘱或停止医嘱,这可能是造成大量退药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新生儿科,也因其新生儿的病情特点,病情变化也快,导致退药也较多。从退药原因看,录入错误的比例最大,占26.66%,由于本院实行电子医嘱,护理人员在录入医生的手写医嘱时,由于使用计算机不够熟练、医生字迹潦草或对药品通用名不熟悉,再加上同一药品不同规格和剂型,容易因疏忽而选择错误,如未能仔细核对,尤其是剂量后面的单位经常会出现类似问题:支与盒不分,克与毫克不分,克与片不分,一次用量与总量不分等,造成几十百倍上百倍的剂量差异。另外常因医生查完房之后下医嘱较晚,导致护理人员录入医嘱时间比较紧迫,也无多余时间仔细检查核对等,这可能是造成大量录入错误的主要原因。我院病区护士每日执行部分长期医嘱属次日用药,如果医师次日查房因患者病情变化停止或调整长期医嘱时,就容易造成退药。医生若在开具药品时未充分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不到位,会导致用药环节中病人主观因素造成的拒绝用药。在使用一些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之前,未详细询问其过敏史或是皮试和抗生素医嘱一起下,如果皮试阳性再作退药处理。从退药种类看,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抗微生物和维生素、矿物质类药排在前三位。这可能与其使用频率高、用量大、品种多、通用名易混淆,更换频繁等有关。
        3.2  减少退药的措施
        3.2.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合理用药意识  组织临床医师学习《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退药可能带来的弊端[2],减少退药的随意性,减少护士和药房人员无效的重复劳动;药师尤其临床药师应加大宣传力度,深入临床向医师及时传递药品信息。医师应认真了解药物相关信息,尽量选择疗效可靠,副作用少的药物,了解药品法规,提高合理用药的意识,从而达到减少退药的目的。
        3.2.2  建立严格的退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药品质量管理,我院建立了严格的退药管理制度。制定了详细的可操作的退药规定。所退药品须有处方医师注明的退药原因,当天经护士长签字后可予以退药,3天内须经科主任签字后办理,3天以上及已办理出院手续要求退药者,须经医务部、护理部签字,病区药房审核登记后方可进入退药流程。退药管理制度还规定了哪些情况下不能退药,比如已开外包装,未能恢复原状,已损坏的或外包装已涂写字的;以厂家药品说明书中介绍的不良反应为由而非禁忌症者拒绝用药的;药品有特殊保存要求的,如:低温、冷藏、密封、避光等一经发出不予退药。对于合理性退药如:不良反应、死亡、出院、转院等应详细登记,严重不良反应需提交《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药师做进一步的解释,并对退药的管理制度需要落实到位,严格执行。
        3.2.3  完善信息系统  药库人员应及时发布库存信息,对于数量接近底限的药品,药房工作人员应再次核对实际数量与电脑显示数量是否相符,避免医师将已经无货的药品再下医嘱[3]。对于在电脑中容易操作失误以及录入易出错的地方加以改进,使医务人员在操作时降低出错率。对需要进行皮试药品进行电脑信息设置,只有通过皮试确认后才能开具该药品来杜绝一些因皮试和药品一起开具导致的退药。
        3.2.4  加强沟通  减少退药现象的关键在于临床科室的配合,药剂科应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让医师和护士理解规范退药的目的在于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减少失误,有效减少退药现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医护人员应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以消除因用药环节中病人主观因素造成的拒绝用药而导致的退药。
        3.2.5  定期总结、不断改善  在平时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分析易出现退药的环节,及时登记,总结,并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以避免同类错误的出现,使该类问题得到不断改善,从而有效减少退药现象。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2002,第6章,第27条. 
[2] 张爱玲,兰杨,王强等.我院病区药房退药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5):1992.
[3] 杨梅,王华光,张征等.住院患者1497份退药申请单分析及对策[J].武警医学,2009,20(11):971.
[4] 谭玲,王洋,李琼等.我院实施西药退药干预前、后的分析比较[J].中国药房,2008,19(10):79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