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用地现状及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宁 时间:2014-05-28
摘 要: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数量的增加以及规模的扩大都直接影响着城镇用地的增长。因此,掌握当前小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土地供需矛盾,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课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用地现状 用地策略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用地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如何正确引导、科学规划、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利用优势
   1.1 城镇化加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
   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得土地的合理利用、集约程度得到提高。通过发展小城镇,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并村定点,可以节约大量农村宅基用地。随着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对建设用地的强烈需求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农民进城的愿望也相当强烈,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度得到了加强。
   1.2 城镇化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结构
   小城镇的发展使格局零乱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众多配套的基础建设得到共用,基建成本大幅度降低,关键是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的建设用地。据调查,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后,可以节约5%~10%的用地和10%的基础设施资金。
   2.小城镇建设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耕地锐减、用地效益低等现象。
   2.1 用地粗放,盲目扩张
   由于缺少有效的节约用地措施和合理的调控、约束手段,小城镇土地长期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对待,过多的采用粗放式外延扩张的用地模式,不合理占用和浪费土地现象十分普遍,出现了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甚至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的粗放型用地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2.2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
   小城镇各类用地应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其规划指标一般参照城市执行。建制镇以外的小城镇一般按照GB 50188-2007村镇规划标准执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某些小城镇用地中,居住用地约占60%,公共设施用地约占9%,生产性用地约占70%,道路用地约占11%,绿地约占2%,其他为空闲、坑塘等。
   2.3乡镇企业分散,用地浪费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格地将大量农民限制在农村,“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所有制分割使得集体办的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乡办乡有,村办村有,各自在其范围内布置企业,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过度分散。
   2.4 小城镇建设用地秩序紊乱
   随着小城镇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政府能力的标志。许多地区依靠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土地的使用权,纷纷引进外资。外资企业大规模进驻,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考虑其规划和建设水平的高低,土地任其粗放利用,不加节制,导致大量优质农田被蚕食,耕地大面积丧失。
   2.5 小城镇基建用地量持续攀升
   小城镇建设初始阶段,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区域指导体系,导致每个镇区都形成一套小而全的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造成集聚效应和整体优势难以发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建设用地的总量约1800万hm,5倍于城镇建设用地,而且分布零散,“空心村”大量存在,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3.推进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策略
   3.1 搞好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
   小城镇建设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要有重点的发展。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并可通过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住宅修建规划,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严格控制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用地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