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氟喹诺酮类药的药理特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义 时间:2015-10-12
       3.2 拓扑异构酶Ⅳ  
        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产生对药物的低水平耐药。当拓扑异构酶Ⅱ、Ⅳ均发生变化,则耐药程更大。
        3.3 主动排出系统  
        细菌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在能量的支持下,可将药物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排出细胞。在多种细菌中都已发现各种各样的主动排出系统,对革兰阴性杆菌研究得最为详尽。由于膜蛋白可将许多不同结构的抗生素主动排出菌体,从而容易造成细菌的多重耐药,膜蛋白的活性要依赖跨膜的质子梯度。在临床分离的耐药株中,已发现旋转酶突变与排出性耐药机制共同存在,多重耐药机制在同一菌株中的同时存在,容易产生对药物的高耐药性。
        4 抗生素后效应
        本类药物应用于机体后,体内无药时仍有1~6小时的抗菌活性,这可以帮助临床减少给药次数,减轻医疗负担。而不影响疗效。
        5 药物代谢特点
        5.1本类药物无论口服或非口服均可达到满意的血药浓度,并且胃肠道反应少。
        5.2体内分布广: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低有关,几乎可以到达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浆膜腔和骨组织。
        5.3多数药物通过肝脏代谢转化或由肾脏排泄,根据品种不同差别较大,部分以原形由肾脏或胆汁排泄,兼有上述二种途径排泄的药物其半衰期短,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而司帕沙星、双氟沙星主要由肾脏以原形排出故半衰期长。
        6 毒副反应少
        本类药物的毒副反应轻,总发生率在5%左右,主要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及便秘等胃肠道反应。部分病人可出现头昏、头痛、失眠、情绪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病人有一过性转氨酶增高,尿素氮增高等,极个别病人可有皮肤瘙痒、皮疹或过敏反应。
由于本类药可进入乳汁并且主要作用于DNA旋转酶故而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骨骼发育不成熟儿童;因其具有神经精神作用,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癫痫病人。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作用广泛,组织利用率高,耐药率低,副反应少,是临床值得推广使用的药物。可广泛应用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骼系统感染及外科伤口感染。
参 考 文 献
[1]李福杏,李光沐.九十年代国际新型抗菌药─氟喹诺酮类[J]四川畜禽, 1997,(11) . 
[2]郭根和,潘葳,苏德森,陈涵贞.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鱼类中四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J]色谱, 2005,(04) . 
[3]李眉.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 1998,(06) .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