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半夏炮制辅料研究概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逊,吴皓 时间:2015-06-05

  2.1  水解机制

  白矾在水溶液中通常是以水合铝络离子形式存在,水溶液中铝形态与溶液特性等多种条件有关。通常情况下,溶液中铝的浓度和pH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因素。在酸性稀水溶液中(pH<3),铝与6个水分子配位结合而生成水合铝络离子Al(H2O)63+;pH>4时,水合铝络离子将发生一系列的逐级水解反应,Al3+、Al(OH)2+等为优势形态;在pH 7~8时,铝水解形态以新生成的Al(OH)3凝胶沉淀物为主;当pH>8时,铝形态主要以铝酸阴离子Al(OH)4-形式存在。由于铝的水解聚合反应及其生成产物组成极为复杂,对其聚合物的形态分布及生成机制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根据目前的鉴定结果,主要观点有两类:一类是“六元环”结构模型,另一类是“Al13”结构模型。“六元环”结构模型的基本理论是:在铝水解聚合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不断增大而趋于生成具有最稳定化学单元结构的六元环结构,即Al6(OH)12(H2O)126+的单元环结构,其空间构型是由6个六配位的八面体的铝原子通过羟基桥键的结合而形成类似于苯环结构的“六元环”状结构。随着碱化度的增大,铝水解形态呈连续变化分布系列,羟基化合态由单体到聚合体,按六元环的模式发展。而“Al13”结构模型的基本理论是:Al12AlO4(OH)247+的核环结构中首先生成Al(OH)4的四面体构成核心,然后在外围形成Al(H2O)63+12个八面体,在溶液中再形成二聚体、三聚体直至多聚体。虽然对铝离子的水解行为有上述认识,但目前对于铝离子水解途径的解释仍不全面,还可能存在其他的水解聚合模式,如当溶液中存在SO42-离子或柠檬酸等其他有机物时,Al13的形成将受到抑制,All3将按其他的水解途径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2.2  检测

  何氏等[29]用氢氧化钠的标准溶液作滴定剂,采用高度散射光度滴定法对Al3+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与络合滴定法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两种方法的RSD<0.2%,F0.05,5,5=5.05;t0.05,10=2.228。且滴定曲线的峰非常尖锐,能敏锐地指示出滴定终点。梁氏等[30]采用特征离子鉴别方法定性,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络合滴定方法定量。该方法回收率在99.0%~102.8%之间,RSD在0.91%~1.38%之间。此外,还有分光光度计法,光度分析常用的测铝显色剂有铬天青S(CAS)、8-羟基喹啉(8-HQ)、铝试剂、邻苯二酚紫(PCV)、铬青R(ECR)、水杨酸荧光酮(SAF)、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等。

  3  讨论与展望

  半夏炮制辅料的研究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其在姜半夏炮制过程中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努力,尤其对其解毒、增效机理以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尚需加强;对半夏炮制的最佳炮制工艺及其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家正逐步推行中药饮片标准化的实施,这就意味着还要做大量的工作。需加强对半夏的炮制工艺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以建立合理的炮制工艺及其质量标准,为公众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游见明.生姜黄酮的提取方法比较[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5,(2):29-31.

  [2] 黄锁义,罗 燕,张婧萱,等.生姜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779-780.

  [3] 龚丽芬,谢晓兰.正交试验法研究生姜油树脂的提取工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9-60.

  [4] 侯英梅,吴少福,沈勇根.生姜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466-469.

  [5] 刘成梅,刘 伟,李 明.微波辅助萃取生姜中姜辣素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6,(2):52-54.

  [6] 何文珊,李 琳,郭祀远,等.姜油的提取及其对油脂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中国油脂,1999,24(1):42-44.

  [7] 张德权,吕飞杰,台建祥.超临界CO2萃取姜油树脂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1,22(1):21-23.

  [8] 张 敏,韩建春,任运宏.超临界CO2萃取生姜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工艺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6):238-240.

  [9] 张美霞,张 健,蒋和体.超临界CO2萃取姜油树脂的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20(4):25-27.

  [10] 周晓东.超临界CO2萃取生姜特性组分——姜油的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12(9):13-15.

  [11] 梅树莲,郑秋霞,邹纲明.姜精油的GC-MS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5,22(1):11-13.

  [12] 周端美,臧志清,林述英.超临界CO2萃取姜油的初步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2(3):100-103.

  [13] 陈秀珍,全德健,邓和兴,等.广西产生姜精油成分的研究[J].广西植物,1992,12(2):129-132.

  [14] 许春英.超临界CO2萃取生姜油树脂的GC-MS分析[J].中国调味品, 2007,(3):59-64.

  [15] 吴贾锋,张 诚,张晓鸣,等.生姜风味物质的提取和成分分析[J].食品与机械,2006,23(3):94-99.

  [16] 孙亚青,李景明,李丽梅.姜精油的GC-MS分析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6):95-99.

  [17] 汪晓辉,卫莹芳,李隆云,等.犍为干姜与生姜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3):54-55.

  [18] 崔庆新,董 岩.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2):43-45.

  [19] 阎东海.生姜超临界提取物标准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15):1525-1528.

  [20] 阎东海.生姜超临界提取物中6-姜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中成药, 2007,29(7):1041-1043.

  [21] 王维皓,王智民,徐丽珍,等.HPLC法测定生姜中有效成分6-姜辣素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48-349.

  [22] 曲 翔,卢晓旭,黄雪松.以6-姜酚肟为内标测定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含量[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6):123-125.

  [23] 张雪红,李华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姜中的6-姜酚[J].分析实验室,2005,24(3):8-9.

  [24] 袁干军.薄层扫描法测定生姜中6-姜醇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4, 15(5):302-303.

  [25] Xian-guo H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mass spetrometric analysis of pungent constituents of ginger[J]. Chromatography A,1998,796(2):327.

  [26] 李计萍,王跃生,马 华,等.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748-751.

  [27] 郭晓斐,杜爱琴,杜爱玲.生姜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J].山东化工, 2007,36(1):34-36.

  [28] 高淑云,刘延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生姜中6种元素含量[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5):42-43.

  [29] 何 宁,李成容,林 涛,等.高精度散射光度滴定法测定Al3+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3):186-187.

  [30] 梁 伟,戴京晶,刘 奋,等.食品中白矾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J].职业与健康,2006,22(14):1068-106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