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运动性贫血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君芳 时间:2015-06-05

  6  讨论

    血红蛋白检测是运动性贫血检测的主要指标,它能综合反映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血液携氧能力,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处于贫血状态。教练员可以此来判断运动员的训练量是否合适,了解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从而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大小,指导运动员的训练。通常男子血红蛋白低于14 g、女子低于13 g时运动能力下降。男子血红蛋白低于13 g、女子低于12 g即为运动性贫血。关于运动性贫血产生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专家认为主要有3种原因,即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和血红蛋白再合成减少[2]。运动性贫血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补充铁、叶酸、B族维生素、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等,其中有机铁剂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具有易于吸收、服用量少、不良反应轻、受影响因素少等优点成为目前体育界预防运动性贫血的最佳药物,但血红素铁、有机铁的吸收性高,易诱发机体摄入过量的铁而引起铁过负荷性疾病或其他二价金属元素缺乏性疾病。因此,探讨中医药防治运动性贫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认为,劳则气耗,过劳容易伤气,运动员尤其耐力项目的运动员,长期从事大负荷量的运动训练,易引起元气虚损,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张氏医通》曰:“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气虚弱,肌肉、四肢筋脉失养,则易于疲劳;肾者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运动员的技术、技能及力量的发生,都与肾脏有关系;长期的大负荷运动,引起脾、肾亏虚,脾主统血、肾主精血,脾虚气弱不能化生血液则见血虚,肾虚无以温养五脏,精血化生无源,导致运动性贫血的产生,从而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耐力、运动技能的发挥,最终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受到影响。
   
  贫血时补充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疲劳和肌肉酸痛;补充硫酸亚铁,可以提高机体的氧运输能力,改善机体的持久耐力,提高运动成绩。从表1中可以看出,补肾益脾中药具有与西药相当的提升运动后血红蛋白含量、抗运动性贫血的作用。自拟方中取黄芪、党参、白术、淫羊藿、黄精、菟丝子、大枣等脾肾同补;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使补而不滞。活血化瘀药的应用,不仅可改善骨髓造血的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而且还可以改善机体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标本并治使气血化生,筋骨强健,为临床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药。

【参考文献】
    [1] Evelo C. Changes in blood glutathione concentrations, and in erythrocyte glutathione reductase and reductase and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activity after running training and after participation in contests[J]. Eur J Appl Physiol,1992,64:354-358.

  [2] 张 缨,文 茹.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监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24(3):331-33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