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益母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显微鉴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5-19

                  作者:薛愧玲, 韩远记,朱倩,尚富徳

【摘要】  目的对中药益母草的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olympus BX60显微镜观察。 结果益母草根为二原型(diarch),内皮层无明显凯氏点;次生结构中木质部占整个根的绝大部分,木质部的组成以管胞为主;茎近方形,四个棱角处厚角组织明显较多,维管束主要分布于四个棱角处,髓占据茎绝大部分,叶为异面叶。结论益母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可以作为生药鉴定的主要解剖学依据。

【关键词】  益母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

 益母草Leonurus artenisia (Lour.) S.Y.Hu为唇形科益母草属(Leonurus)植物。其地上部分入药,为中医妇科临床常用药,素有血家圣药、经产良药之称。《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1],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2]。1954年楼之岑与沈圆[3]做了叶和茎的生药鉴定方面的研究,后朱兆仪[4]也对本属习作药用的6个种的茎、叶组织构造及叶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但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基础研究较弱,至今没有完整的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且由于以往显微摄影条件的限制,其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均为手绘简图,在生药鉴定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益母草根、茎和叶的解剖结构,为合理开发、利用益母草及其生药鉴定提供进一步证据。

  1材料

        益母草植株和种子于2009-09采自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境内,经尚富徳教授鉴定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nisia(Lour.) S.Y. Hu。标本存放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实验室。

  2方法叶、茎和根的次生结构部分直接来自所采植株,根尖获取方法是将种子在培养皿中培养,待其萌发,主根长至约1 cm时,切取成熟区(具有大量的根毛)。将叶片沿主脉切成5 mm×5 mm 小块,根、茎切成5 mm的小段,固定于FAA 溶液中,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手动旋转切片机切片,切片厚度8~10 μm,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番红-固绿对染, 中性树胶封片,Olympus BX60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3结果

  3.1叶的结构上、下表皮细胞各1 层,长方形或类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上表皮未见气孔分布;表皮细胞外具角质层,表皮上表皮毛多见,并有腺毛分布。叶片较薄,叶肉组织不发达,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由1层柱状细胞构成,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疏松。主脉处,上表面下陷、下表面明显突出,下表皮细胞内侧有2~3 层厚角组织细胞及3~5层薄壁细胞,细胞较大,排列疏松,细胞间隙明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为扇形。见图1。1.表皮 2.栅栏组织 3.表皮毛 4.中脉维管束 5.皮层薄壁组织图1益母草叶横切

  3.2茎的结构 茎类方形,四个棱角明显突出。表皮细胞一层,类长方形或类圆形,多纵向延伸,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化不明显,在四个棱角处可见表皮毛脱落留下的痕迹。表皮细胞内侧均有厚角组织分布,但是在四个棱角处厚角组织明显多于其它部位,约6~8层细胞。皮层不发达,细胞较小。维管组织主要分布于茎的四个棱角处,茎的四侧仅有少量的小的维管束存在。维管组织外韧型,韧皮部不发达,形成层不明显。髓部发达,占据整个茎的绝大部分,细胞较大,排列紧密,多边形。见图2。1.厚角组织 2.表皮 3.髓 4.皮层 5.木质部 6.韧皮部 7.表皮毛图2益母草茎横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