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液体疗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3-14
【关键词】  小儿 感染性 液体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常见危重症,目前研究已证实感染性休克患儿存在绝对或相对性循环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各个组织、脏器氧供不足。因此除抗感染治疗外,液体疗法是治疗的关键。但临床上补充液体的速度却有所不同。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与成人一样,除首推病因治疗外,应抓好扩容和纠酸两个环节。因为感染性休克的患儿不论有无体液的丢失都有体液分布失调及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的程度也与休克的轻重相平等,故扩容纠酸是改善微循环的重要措施。
        扩容的目的,一是体液再分配时将血管外溢部分的液体回收到血管内,二是补充由于血容量再分配后引起的有效循环量的不足。正常的血压是与心内(心搏出量)血容量(尤其是阻力血管内血容量),以及周围阻力等密切相关的。微循环障碍引起血压下降,血压下降更促进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选择扩容药物,以含钠的低分子右旋糖酐为佳。因为右旋糖酐具有①不参与代谢,由肾脏排出,且有利尿作用;②增加血液渗透压;③对微循环有疏通作用;④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毛细血管壁及血小板与红细胞表面有粘着作用;有心脏功能不全、肺水肿时宜慢滴并减量。以后如血容量仍不足应继续补液。
        感染性休克具体输液方案可分为两阶段进行。
        1.抗体克阶段
        (1)首批快速输液,应于1~1.5h快速静滴300~400ml/m2(m2=体重(kg)×0.035+0.1。30kg以上者每增加5kg增加0.1m2)或20ml/kg。轻症患儿用2:1液(生理盐水2分1.4NaHCO31份)或5%GNS等,此类晶体液可恢复并保持血容量,降低血液粘稠度,不引起过敏或其它免疫反应,但又有少量能保留于循环血液中,仅起暂时扩容效果。 
重症患儿多用6%右旋糖酐(分子量6万)200ml/m2或10ml/kg静脉推注,以后再快速滴注5%碳酸氢钠5ml/kg,首批给液总量与轻症相同,不足之数用2:1液补充。
        (2)继续输液,首批快速后继用1/2~2/3张的含钠液(2:1液)静脉滴注,直至休克基本纠正为止。液量约需400~800ml/m2或30~60ml/kg分批输入,每批200~400 ml/m2或15~20ml/kg,可选用等张含钠液,后用半张液。此期就注意纠正酸中毒,如酸中毒较重则用1.4%NaHCO3提高CO2CP5~10mmol/L,患儿有尿后在液体内加入0.15%KCl,尿多后改为0.3%KCl 1~2次。有佝偻病或手足搐搦症趋向的婴儿,在输入碱性液后应滴人10%葡萄糖酸钙5~l0ml,每日1~2次,此阶段还可输入血浆、白蛋白、少量新鲜血。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