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方法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毕国峰 时间:2017-03-14
       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52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朴某,女,26岁。1999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每值经期小腹疼痛4年余。
        病史:患者缘于4年前,值经期时,过食生冷,复因冒雨感受寒邪,致胞宫受寒,血被寒凝,出现小腹剧痛。以后每值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疼痛剧烈,伴腰痛,月经周期迟早不一,血量多少无定,色暗滞,食欲不振。曾在某医处服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无效。故于今日来诊。
        检查:神清语明,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痛经,寒凝胞宫型。
        治疗: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和调冲任
        运用上法治疗1疗程。7月16日开始第2疗程,症见月经来潮前后,小腹略感微痛,腰痛亦减,面色已转红润,但经血仍暗滞。脉迟缓,苔薄白。再按上法施治。8月13日进行第3疗程,诸症悉除,月经周期及苔、脉基本正常。为巩固疗效,给予患者3个疗程的艾条,带回自灸气海、关元以善其后。经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该病是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的一种病症。气海、关元均属任脉,前者为任脉之气所发,元气之海,有通调下焦之功;后者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上穴通过针刺与艾灸,能起到温经散寒,祛瘀通络或调理冲任的作用。血海为足太阴脾经治血症的要穴,有破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三脉交汇处,佐以足厥阴肝经荥穴行间,共奏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根据“寒则温之”的治则,重灸气海、关元,胞宫得暖,寒凝得散,痛经自愈。
        3、针灸名家姜淑明(天津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
        处方:中极、归来、地机
操作:取中极、归来进针后,令针感向下放散;再针地机二穴,均行泻法,针后加灸,留针15分钟。
        笔者运用此法在临床中治疗此型病例49例,其中显效47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下面我介绍一个具体案例:
        张某,女,25岁,工人。2000年冬季某日初诊
        主诉:月经期将至,腰腹痛剧,少腹坠胀1天。
        病史:患者月经14岁初潮,期量色质尚正常,后因经期大怒,其后则每于行经前即腰痛、腹痛、少腹胀坠。经行开始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待血块下后则痛减,有时胸胁亦胀痛。此次行经非同往常,疼痛剧烈,无奈前来求治。
        检查:挽入诊室,弯腰扶腹,呻吟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头面冷汗,少腹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
        诊断:痛经(气滞血淤型)
        治疗: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运用上法治疗,患者自觉疼痛立刻减轻,15分钟后痛止出针,病人面带笑容,很是感谢。遂嘱其下次月经期前稍感不适时,即来针治,如此经过几次治疗,即告痊愈。该病例系因精神因素影响,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运血,血行受阻,滞于脑宫而作痛。今取中极为主穴,可通调冲任,行瘀止痛,活血通经;配归来为足阳明经穴,用之调血气以辅中极之功;远端佐地机,系足太阴经之郄,镇痛功强。三者相合,奇效彰著,实证加灸者,取其温通之力,俾经脉通,血下行,其痛自止。
        结论:以上3位针灸名家治疗痛经的方法甚是有效,但值得补充的是,操作时得气与否,针感传导方向是非常关键的。同道中人可借鉴使用。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