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智慧 时间:2014-05-28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从在的,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便给这个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这个世界的。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试图扭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过分强调学习的客观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他们更加关注如何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来构建学生对于世界和所学习知识的认识。他们认为,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是个体经验世界形成的源泉,是个体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通过有效地外部活动来使学习的外部过程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心理活动。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建构者运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与能力将对外在所感知的事物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或者技巧内化为个体自我所有的东西,它与认知学派、行为学派的不同在于建构者能够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自我的,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全面性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参与性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长进或者素质的提高,而应当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积累,应当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指挥的不断发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转化为学习习惯。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使得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促进人的全面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必然关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个体素质在参与式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发展。
  (二)互动性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只有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凸显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当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当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场景的设置,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这种氛围还应当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全程性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全程性是指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学者统计指出,6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教材过于呆板、滞后”,78%左右大学生要求“加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介绍”,88.4%大学生要求教师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法”,90%以上大学生要求教师上课“不应采取满堂灌教学法”,65.8%学生要求教师上课减少传统“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74%大学生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79%学生要求“期终考试成绩比重应降低”。这些都反映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据此来调整调整管理学教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结语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地环节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经验,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共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姚国荣,陆林.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统计教育,2007,(03).
  [2]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3]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梁士伦.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