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预算的评价方法及实施方案刍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姜红 时间:2014-05-28
  (二)高校绩效预算的实施方法
  根据战略绩效评价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hdex)和层次分析法(ARP,Analytic Hierarchv Proces)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得以运作的基本工具。来自管理学领域的这三大工具同样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由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的管理要求为对象,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系统,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首先将高校的预算总目标划分为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4大层次,然后在这些层次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评价。
  1.高校绩效预算引入平衡记分卡核算的应用。平衡记分卡的设计是从确定目标人手。然后针对不同的目标层,设计影响其结果及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继而根据指标的执行结果与目标值的衡量,开展分析与检讨,查找漏洞与失误,激励先进与优势,达到最佳绩效管理目标。笔者运用平衡记分卡图表对某高校十五期间“211”工程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进行实践,为高校其他专项的绩效管理提供范例(图1)。
  
  院系(部门)绩效是学校总体绩效的基石。院系(部门)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院系(部门)应该借鉴企业“三层四维战略性绩效评估”思想,全面评估院系(部门)绩效,并促进其加强绩效管理。
  目前,不少高校实行的部门聘期目标及考核工具如果以平衡记分卡方法为指导,加以规范化,并充实和丰富相关内容,也可以成为院系绩效评价的工具。
  学校总体绩效和专项事业绩效的评估必须考虑很多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多目标难以量化。而且,过于详细的指标控制往往导致为指标而指标的风气。所以,应该针对大类项目、专项事业整体发展、学校发展关键性指标进行管理和评价,而将更具体的评价下移到院系层级。“项目评级工具”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它的项目分类思想和问卷设计思想对于学校层级的评估是简便易行的。
  对于高等院校预算绩效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倡导开放式和成长性。也就是说,把标准和指标选择的权利交给基层,并鼓励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当然,学校要设计一套关键指标和相应的指导性标准。
  在关键指标的选择上,笔者倾向于分类确定关键指标的做法。如总体绩效指标、专项事业绩效指标、院系(部门)绩效指标、重大项目绩效指标、绩效合同基本条款等等。
  至于绩效评价指导性标准,笔者倾向于标杆管理法,即选择同类高校相对优秀的绩效标准。同时,在奖励标准和惩罚标准之间,留下足够的空间,或者分不同档次设计奖励或惩罚标准。
  
  2.综合实力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包括学校经费总收入、国家(含地方)拨款额、学校自筹 经费收入、科研活动收入、教学活动收入、校产净收益、捐赠及赞助收入、学校年末资产总额等指标。
  (2)非财务指标。包括:学科建设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数量,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数量,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科学研究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TP的论文数量,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教师占全部教职工比重、专任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比重,本专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资助人数。
  
  3.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高校年度收支比,即本年度实际收入与本年度实际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用以说明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费自筹率,即自筹经费收入与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3)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即教学科研结余与平均收益性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的好坏是财务杠杆能否发生效用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的源泉。
  (4)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一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设置这个指标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4.发展潜力评价指标。通过现金净额增长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指标从不同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其发展潜力。
  (1)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现金具有广泛的支付能力,是学校财务活动和各项事业建设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该指标直接体现了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状况,反映了学校事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财务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校办企业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决策。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运行体制不规范,学校对其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也应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
  5.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是指高校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三项指标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4项指标评判高校长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高校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校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00%左右。
  (2)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一存货)÷流动负债表示,代表高校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应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1较合适。
  (3)资产负债率,即高校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其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高校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