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平台、聚义厅及其他——四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人怀 孙凯 孙东川 时间:2014-05-28
    中国学派可以有许多流派或分支,例如南方学派、北方学派,具有特征A.B.C的学派,具有特征D.E.F的学派,等等,如同先秦有诸子百家一样。
    有人问:“中国学派有没有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是谁?”我们说:已经有一批代表人物了—前面不完全列举的各种提法,都是有代表作的(有的是发表了文章,有的已经出版了专著),它们的作者都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这些学术团队之于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而言相当于多军种、多兵种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
    “天下为公”,“振兴中华”。大平台是共用的、公有的,聚义厅也是共用的、公有的,不属于谁家私有私用。大家庭更是和谐的,其乐融融,齐心协力。在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进程中,对于创建工作会有一些不同意见,需要大家求同存异。在学术观点方面必然会有种种不同主张,这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在管理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事实:管理问题不是只有唯一解,而是具有许多可行解、满意解,但是不见得有最优解;即便是同一个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处理同样一个管理问题,他所选择的解和得到的效果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学术领域,应该百花齐放,和而不同。
    有人问:中国学派是不是可以细分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若干学派?例如,西安学派、上海学派、广州学派和某省某市学派等。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各地的情境有所不同。比如歌曲茉莉花、信天游、敖包相会和金珠玛米颂歌等,各具地方特色,都很优美,都是中国的。中国地方特色的总和,就是区别于外国的中国特色。正如出国旅游团到了欧洲,当地人不难辨认:“来了一群中国人!”就是说,这一群人自有他们的共性—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也是这样,可以有差异或大或小的若干支派,但是它们一定具有显著的共性—中国特色—因而它们都是中国学派。
    有人说:美国的管理很先进,为什么没有美国学派?不,现在风行于全世界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实际上就是美国学派(加上一些“日本元素”),这是独霸天下的学派,其他学派都比较弱势,所以美国学派不必冠以“美国”二字。如同美国的互联网的网站地址不必写美国的后缀一样。如果有了强大的中国学派和其他学派,那时候,美国学派大概就不得不要标注“美国”二字了。所谓“美国的管理很先进”也要加以分析,不能一言以蔽之。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殃及了全世界,起码说明这个第一号的资本主义大国没有搞好金融管理吧。美国在其他方面的管理也是问题多多,这里不去细说。
    中国人研究与创建中国学派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中国人的优势所在,责任所在。外国人研究中国学问也是可以的,我们非常欢迎。
    中国人研究外国学问也是可以的,应该的。研究学问必须放眼世界。中国人研究外国的管理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属于中国学派的一部分。
    “中国学派”其实在许多领域都存在。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学派。又如,中国的运筹学比较严谨,与美国的运筹学有比较大的区别,以至于美国人把中国的运筹学称为“运筹数学”—也可以称为运筹学的中国学派。中医中药,就是医学和药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的系统工程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就是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
  4、中国学派与中国模式
    与中国学派相关的术语较多,例如,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及中国元素等。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中国模式”现在出现频率很高,外国人很喜欢说“中国模式”一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经久不衰、势不可挡,不但使得西方预言家们的“预言”一次又一次失效,而且使得传统的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都无法解释,于是称之为“中国模式”。中国社会安定团结令一些西方人诧异,也称之为“中国模式”。

    我们认为:“中国模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新的理论,就会成为“中国学派”。换言之,“中国模式”的学术形式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实践形式是“中国模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这种产生不是自动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有一大批有心人、有志者执着地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调查、归纳、提炼、总结和验证等—这就是管理科学界的责任,尤其是中国管理科学界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等待像李约瑟博士那样的外国友人来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必须自己动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创建工作。
    高盛公司提出了区别于“华盛顿共识”的“北京共识”,我们认为它与中国模式、中国学派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必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否则难以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特色”是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中国特色意味着优势和长处、独到之处。
    中国模式与中国学派,必定含有中国元素(不可能没有),但是仅有少量的中国元素还不够。量变引起质变,中国元素多了而且很强势,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外国元素放在“中国底色”上,才是中国特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证明了“美国模式”并非尽善尽美、并不具有普世价值。我们要向西方、向美国学习一切优秀成果,但是绝不是“全盘西化”、“全盘美国化”。一句话:洋为中用。
    笔者认为:现在应该重新审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把它作为一项原则、一种途径)。洋务运动中提出的这8个字,在当时只是反映了一批仁人志士想要进行改革的美好愿望,并未圆满实现。因为当时清王朝这个“体”太腐朽了,当时的主流文化这个“体”太保守了,所以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无法运用,“虚不受补”。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提倡和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为中用”,“洋”的比例是多少?如果比例为0,则为关门主义;比例为10000,则为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者,主也;中学与西学之比例,起码应该是六四开或七三开。总之,以中(中学)为主,而不是以洋(西学)为主。在没有先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
    笔者在此申明:我们说的“洋为中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与缩写。
  5、结语
    本文的目的,首先在于和朋友们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把我们的基本观点告诉大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建立共识,继续开展研究;其次,循着我们已有的思路,又向前做了一点探索。
    本文在定义4的基础上提出了定义5,把它们合起来就是说: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规律与做好管理工作的全部知识的总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是现代中国人研究管理科学所形成的学派。这样界定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个大平台(大舞台),是个聚义厅,是个大家庭,可以容纳所有一切研究中国管理的人士开展研究,提出种种关于中国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在建议1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4,把它们合起来是说:把“管理”的汉语拼音guanli作为英译,替代与汉语口径不一的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等单词,把“管理学”英译为guanliology。这样,可以解决“管理学在中国”、“中国管理学”和“中国管理学科”此前在翻译上遭遇的尴尬。
    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学派与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关系,认为:中国模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新的理论,就会成为中国学派;中国模式的学术形式是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实践形式是中国模式。
      本文是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系列研究中的文章之一,笔者还将循此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