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严廷桂 时间:2013-02-15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西北地区是中国发生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源头,开展保护性耕技术尤其重要。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和水蚀的重要措施。裸露的农田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西北地区农田绝大部分仍采用铧式犁耕地的传统耕作习惯。冬春季节,裸露的农田极易随风发生扬尘,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是沙尘暴。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秸秆留茬和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发生。
  关键词: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重要性

  青海是中国的“三江”发源地,党和国家认识到了青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从2003年起,湟中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西北风沙源头区保护性耕作带”示范县。近几年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加之涉农部门的协助和项目区农民的积极配合,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要求“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随着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工作发展速度加快,以免耕少耕播种和地表覆盖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大力推广应用。湟中县地处西北地区,传统的铧式犁耕作习惯导致大量农田在冬春季节裸露,极易发生沙尘天气和沙尘暴,严重时还会殃及下游地区。裸露的农田还会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土壤退化,影响农作物生长。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到铧式犁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尽量不翻转土壤的前提下,利用前茬作物茎叶、残茬覆盖地表,使用专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采用少耕或免耕方法,尽量减少人、机、畜田间作业工序,降低耕作成本,采用化学药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措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技术实质是通过地表秸秆覆盖,减少水蚀、风蚀和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充分保存和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达到高产、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前三次革命,人类都是通过耕作干预自然,带来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强有力的耕作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比如传统耕地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近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机械耕作活动增强,虽然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铧式犁耕地,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1.减少土壤裸露,有效防止沙尘天气和沙尘暴。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留茬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秸秆覆盖和深松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2.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团粒结构,减少土壤板结和退化,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保护性耕作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简化工序,降低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4.防治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性耕作为秸秆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农民抢农时赶季节焚烧秸秆的现象。大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使碳元素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从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5.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耕作观念,实现科学种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