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消耗会计下的E/I产能成本核算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郁俊平,… 时间:2014-01-04

[摘 要] E/I产能成本根据其自身特点与核算特点分为显性E/I产能成本和隐性E/I产能成本,并各有其不同的核算程序与方式。通过资源消耗会计E/I产能成本核算,能够提升企业对E/I产能成本的认知,明确企业管理者的E/I产能成本责任,正确评价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盈利性能,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资源消耗会计;E/I产能;成本核算

资源消耗会计是2002年在美国推出的一种新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它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优势。盛行于美国的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成本考核等方面都对传统成本会计有重大突破,其既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又能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作出有益贡献。但是从资源成本的计量角度来看,作业成本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相比之下,资源消耗会计显示出更大的优越之处,能够更合理地将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简称E/I产能)成本计算出来。

一、E/I产能成本及其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产能是生产能力的简称,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如不延长工作周期、含常规假期、机器正常维护)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企业的生产能力按照资源所处特定时间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和常规生产能力。E/I产能是指常规生产能力的闲置或未被利用部分,通常是常规生产能力扣除实际生产能力之后的差量,是闲置或未被利用的生产资源。从数量角度分析,是从供给的资源中扣除利用了的资源后的差额。
传统的作法是将剩余生产能力成本分摊至各种产品之中,但事实上产品的生产并没有消耗剩余生产能力。因此,由完工产品承担E/I产能成本缺乏逻辑依据,而且将剩余生产能力成本分配于产品,会使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被高估,这就意味着低估了该产品的真实边际利润。在进行企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时,在决定各种产品应消耗企业多少稀缺资源时,在进行企业的战略计划时,都必须考虑剩余生产能力成本。如果以包含这些额外成本的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础来决定最低可接受的利润水平,那么企业就须承担可能在竞争中失去市场的风险,将无法与完全了解产品真实成本的竞争对手对弈。
计算E/I产能成本的意义在于,从产品中扣除其不该承担的E/I产能成本,正确地计量企业产品生产的真实资源耗费,准确地评价产品的盈利能力。因此,在资源消耗会计下,计算产品成本的前提就是计算E/I产能成本。

二、E/I产能成本分类特点

E/I产能成本根据其自身特点与核算特点分为显性E/I产能成本和隐性E/I产能成本。

(一)显性E/I产能成本及特点
显性E/I产能成本是指资源(或作业)产出量比较确定,从而比较容易计算的剩余闲置产能成本,通常与变动成本相关。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
1.直观性。如直接人工,每天应工作8个小时,但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只工作5个小时,那么就产生了3个小时的剩余产能,这3个小时人工成本就是显性E/I产能成本。同样,如果生产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15000支,按药典规定,需投入盐酸洛美沙星225克,但实际投料为230克,那么显性E/I产能成本就是5克盐酸洛美沙星所对应的价值。
2.容易被控制。由于其直观性,当显性E/I产能成本增加时,产品成本会增大,从而使利润降低,这样会引起管理者的注意,促使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去控制显性E/I产能成本。比如受“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影响,成人奶粉的需求大幅度减少,短期内,此生产线有人工闲置,那么管理者就会采取措施以安排闲置人员放假或去做别的工作,从而使得显性E/I产能成本降低。
3.不易完全消除。受市场需求短期变动的影响,原有的人员无法短时间内迅速调整,管理者很难为满足这个需求量配备正好的生产人员,也就是说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显性E/I产能成本不可能完全消除。比如对于产品所投入的原材料而言,由于受管理者水平、员工素质、生产技术的限制,只可能接近理论上的最低值,无法达到这个值,不可避免地发生显性E/I产能成本。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