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弦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曦 时间:2014-03-26
  二、乐器的流变
  
  明清时期,各地方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纷纷开始兴起,这为弓弦乐器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各地方音乐的影响下,胡琴演化出诸多的变体,几百年间陆续出现了江南丝竹中的南胡,福建南音中的二弦,蒙古族民间音乐中的奚胡,京剧中使用的京胡,河南坠子中的坠胡,淮剧中使用的淮胡,广东音乐中的高胡,湖南花鼓中的大筒,京韵大鼓中的四胡,川剧中的盖板子,壮剧中的马骨琴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南胡:江苏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小型民乐合奏形式——江南丝竹,南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胡也就是今天所最常见的二胡的前身,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琴弓、千斤、琴码等部分组成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的特点,发出的声音富于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京胡: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音色刚劲、嘹亮。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
  坠胡:是河南坠子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又称坠子、坠琴,一般认为是在弹拨乐器三弦的基础上加上弓弦乐器的琴弓变化而来,形制特点是琴身长、把位大、有指板,其发音接近人声,并带些许“鼻音”的感觉。
  高胡:琴筒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音色明亮、清澈,犹如女高音,适宜演奏优美、抒情以及秀丽、活泼的曲调。起初广东音乐中并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著名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制作出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被人们简称作高胡,很快便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
  二弦:一件古老的弦乐器,形制和我国早期圆柱形弓弦乐器——奚琴非常相似,流行于南方,是福建南音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量虽不大但较尖,具有穿透力。有专家认为二弦是在宋代由北方传入福建泉州的,至今演奏上仍然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方式。琴轴部分是其独特之处,转动琴轴的把手在琴杆的右边,而现今的多数弓弦乐器是在左边。
  四胡:又称四弦、二夹弦。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等地方音乐中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琴杆长而粗,四个琴轴,四根。琴弓马尾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条弦。
  
  三、结语
  
  在我国民族器乐的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一、通过器乐演奏者的表演流传开来,这种传播主要出于职业生计或是自娱自乐,常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是传统的无意识传播。二、师徒之间的传授技艺,这种传播方式是当前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在全国器乐考级热的带动下,很多人通过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学习了中国民族器乐。三、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传播民族器乐的知识,有些地区的学校还组建民族管弦乐队。第二和第三都是属于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和过去相反,现代社会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有意识传播,无意识传播则显得相对较弱。
  我国民族器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种不同的乐器色彩迥异,但在当下的现代音乐生活中却是前景令人担忧,在现代生活的标准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影响下,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同民族乐器之间的个性差异正在慢慢减少。近几年,国际社会及学术界面对现状也相继提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及国际保护公约”“可持续发展”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从我国弓弦乐器的传承现状来看,也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一方面不少种类的弓弦乐器传播范围越来越小,有的仅只剩下个别民间老艺人仍在演奏。而另一方面身边学二胡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很多家长又是出于功利性的心态,抹杀了孩子感受音乐的乐趣,变成为证书而学习,使孩子觉得学习器乐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的民族器乐需要培养观众,需要培养欣赏品位多样化的观众,这远比培养民乐演奏家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
  2、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音乐探索》2003.1
  3、黄忠钊.《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中国音乐学》2002.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