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思想的现代展开方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经太 时间:2010-08-12
   对上一世纪有关古典文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应该有一个性的思考。这里就相关问题略陈管见。
    长期以来,学科分工所造成古代与尔疆彼界。是否可以尝试另外的思路:既突破“古”“今”之间的学术疆界,又不至于混淆“古”“今”之间的学术界限,在细心的辨析中总揽相关学科之间并行而又互相纠缠的生动景观。比如,20世纪新文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不可能不与20世纪古典文学思想的研究发生纠葛。既然如此,当我们回顾百年中的古典文学思想研究时,就不能只限于考察现代学人对传统批评著作和传统批评理论的兴趣,而应该同时考察他们的这种兴趣实际辐射到哪些现代文学思想领域。要之,由于我们所关注的对象是现代的文学思考者对古典文学思想的思考,又因为20世纪的新文学有着与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追求,所以,沿着“现代”与“古典”并存而纠缠的双行思路去探询,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我们先关注一下王国维。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学人,很容易觉得文化思想在整体上擅长于历史叙述而缺乏思考,于是,出于批判改造之意,必然要引西人思辩之长以改造传统文化思想。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既是传统词学批评的一种延续,又是20世纪新学人批判旧说而另立新说的“先锋”行为。换言之,王氏既可以看作是新文艺学思想的奠基者,又可以看作是治传统文学批评的先行者,这双重属性恰恰也是当时中国之文化形势的生动体现。在某种意义上,王国维的研究,已经在尝试着20世纪末人们所说的“转型”;为什么在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在吁求“转型”呢?
    “转型”必需的前提就是不因循既定的格式套路。一般研究者多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作为现代学科的确立,是以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并最终写成《文心雕龙札记》为标志的。循着这种规范的学术思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或者被确认为传统文学批评的自然延续,或者被确认为同其《红楼梦评论》一样,是当时以西方思潮为动因而展开的新文学批评,总之是不宜拿它来当20世纪古典文学批评之研究的开山著作!而现在想提请大家讨论的是:这样一种规范的思路,是否可以与另一种思路连通?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于是,可以尝试双行思路。而一旦超越了单行思路,就会生成为多维思路。王运熙先生曾呼吁过,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应该重视作家作品评论中所具体展开的古典文学思想。这一呼吁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响应。举一反三,我们其实还可以意识到,在进入20世纪以后,古典文学思想的展开方式将是多维的:既可以在纯粹的古典文学思想以及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专门化研究中展开,又可以在具备了新与旧、中与西之思想冲撞运动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展开,还可以在新世纪人们创建民族文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展开,等等。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中国走向更加开放的大形势下展开的学术思维,不可能不具备中西比较的思维态势,但这必须是具有原创性的,不宜因循于既定的比较模式。比如,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认识:西方文化善于逻辑推理,中国文化善于直觉感悟,其实,我们何妨一问:那种被称作逻辑的东西,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发现百年以来人们以西方逻辑思维模式审视中国古典文学思想时所可能出现的错觉和误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去发现中国古典文学思想,以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想等所具有的逻辑理性——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逻辑理性。
    不论是多维展开方式的确认,还是对中国传统逻辑理性的“证明”,都要求我们具备一个“思想者”所应该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捕捉真正的“问题”,于是就成为我们最为艰巨的学术任务。在这里,有以下几个“问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典文学思想的现代延伸方式与现代高校文学。只要回顾一下已经流行起来的古典文学批评方面的研究著作,就不难发现,其中很多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或教学书而出现的,于是,大学文科教育就自然成了古典文学思想之现代延伸方式的基础,也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基本关注点。百年以来中国高等学校的文学教育思路,以及其中相应的古典文学的内容,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呢?
    “文学思考者”的汉语文化情结。20世纪,对来说,意味着新文化的产生和,而因为这种新文化又是西方文化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所以,也就意味着西学东渐、洋学华化的历史过程。身处这一历史过程之中,而就文学之价值进行思考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思考者”,之所以始终不曾放弃对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关注,说透了,有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在起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而反对文言,并因此而产生了现代汉语,但是,一旦问题提到民族文化情结的层次上,一切就融会为整合性的汉语文化意识了。既然文学具有作为语言的性质,那么,汉语文化环境中的文学以及文学思想,就应该具有超越时代而贯通古今的一致性。要之,关注于这种古今一致的汉语文化语境——民族文化情结,就有可能合理解释20世纪百年以来所有文学性思考的古今两难之题。
    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直到现在,人们一般用以分析和评价文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基本上是来自西方的——无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于是,已经有人呼吁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原理体系。不言而喻,文学原理必然具有可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的普遍有效性。同样,解释行为本身却是受民族话语限定的。唯其如此,普遍性并不等于绝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实际上有一个运用西方文学原理解释传统文学历史的过程,现在,是应该反思这一过程的时候了。反思的目的在于激起原创性的思考,要想建构起真正可以解释一切的中国特色文学原理,首先必须参照西方文学原理以确认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一个只能解释现代百年中国文学现象的文学原理,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中国特色文学原理这一思想大厦的。一个由汉语表述体系所表述的文学原理,首先就体现在古典文学思想这一中国特色文学原理的古典形态上。在对这一形态的认识上,百年以来人们究竟作了些什么,是很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尤其需要就文学原理建构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带有原创性的建议。
    最终,通过这种对古典文学思想之现代展开方式的多维而思辩性的关照,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所谓真正“现代”的思想与文化的包容性,同样,也有助于从学理上体会“古典”与“现代”之间的通融性。稍微引申一点讲,“古典”与“现代”会具有互相塑造的功能,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是这样,在文学及艺术思想的理论建设中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