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实施的有效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春林 时间:2014-08-22

  论文摘要 法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和目的的条件。法实施是实现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实现法的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法实施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影响法实施有效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法律条件和社会条件。法律条件包括法律制定方面、法律意识方面、法律制度方面、法律实施效果方面和法律执行机制方面。社会条件包括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共同作用。

  论文关键词 法实施 有效性 影响因素

  一、法实施的概念

  法实施,也叫做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在制定出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在应然状态;法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转变成为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的状态进到实然状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立法是从社会关系上升为法,把具体的社会要求转变为抽象的、一般的法律规范的过程;而法的实施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是把法律规范中的统治阶级意志转化为现实关系,是从抽象到具体、精神变为物质的过程。法治国家的要义在于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权威,依法而治。因此,遵守规范制度而且是严格遵守规范制度,乃是法治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

  二、法实施的意义

  (一)法实施是实现法律价值、功能的前提
  二十多年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法律创制无论是在立法数量上还是在法律种类和内容上,都是历史上最多和最好的,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不只是让人欣赏的文本,更不能变为书架上的摆设,而应该也必须真正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成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准绳,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一旦整个社会面临法律实施难,司法机关碰到判决执行难,行政机关遭遇依法行政难,人民群众感到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难,法治建设进程将会受阻。因此,法实施是实现法律目的、功能的条件,也是实现法律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法实施是树立法律权威,维护法制统一的需要
  法实施的良好效果能够真正确立起法律权威性,有利于国家法治建设顺利发展。一个国家法律权威的确立,并不在于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律,也不在于设立了种类齐全的执法部门,而在于法律能否在社会生活真正得到普遍的尊重和执行。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主要是看法实施的效果。当一大批法律、法规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时候,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评价最看重的也是法实施的效果。因此,法实施是维护法律权威,建立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
  (三)法实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国家通过立法机关把人民的共同意志用抽象和概括的形式表现为法律,而法律是以明确、肯定的方式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和利益。法实施就是把法律规定中的权利、权力、义务、职责和利益加以明确化、具体化,使人们的重要行为都能受到法律的调整,人与人的重要关系都能受到法律的调整,人与人的重要关系都能受到法律的规范,从而建立起有条不紊的社会关系。

  三、影响法实施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法是在社会中实现立法的意图和利益的。因此法实施离不开法与社会的互动。法实施的有效性,也就取决于法本身和社会为法实施所提供的条件。 可见影响法实施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为:法律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法律条件
  1.法律制定方面
  法律创制是部分社会成员参加的工作,虽然通过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可以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公众智慧,法律也应该且必须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具体法律规定存在不同理解,从而抱有漠视法律或不遵守法律的态度。同时,立法质量、法律上权利义务的可行性、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法律规则本身的严密性、法律规则之间与法律部门之间的协调性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法实施的有效性。
  2.法律意识方面
  法实施最根本的保障是所有公民、组织、团体都具有遵守、执行和尊重法律的信念。一个社会中法律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法律效果,直接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水平。公民如果具备高水平法律意识,就会表现为对合法权利的追求,也会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因此,法律应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确定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治理念,不断强化人们权利意识和法律权威至上的观念。同时,也要提高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如果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正确行使,司法判决能够客观公正,执法行为能够公开透明,法律就能够得到当事人的内心确定和社会舆论的拥护支持,公民就愿意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和纠纷,法律的权威也就会不断地提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