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的空心化与发展成果的公平惠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房秀兰 何瑞文 时间:2014-08-22

  论文摘要 农村的空心化从一方面显示了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改革成果的分享,另一方面也明示了农村的衰败、“候鸟式”迁徙的农民工的艰难,发展成果未实现普遍、公平的惠及,同时农村空心化也使发展成果惠及失去了一个良好的载体。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空心化的现状与理论阐述,以表达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可能性和必须性的诉求,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在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实现改革成果公正惠及的能力和责任,提出了一点建议:发展城市,完善户籍管理。

  论文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公正 地方政府

  一、农村空心化现状与理论探讨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6.9079亿,农村人口6.5656亿,人口城镇化率为51.27%。2001年至2011年,农村人口呈现1.9%的负增长,加上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建筑用地的逐年递增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候鸟式”迁移,我国存在普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刘彦随,刘玉认为农村空心化的驱动力是“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以及外部的体制与制度、管理与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童潇针对目前单一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提出“复合型反哺”方式:宏观上进行财政补贴、中观上实施以城带乡、微观上再造乡村工业和农村;林孟清提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要遵循立足农村、立足农业,‘离乡不离土’的基本思路,以开展农村建设运动为主要途径,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
  农村的空心化,“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这种空心化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比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带来人地关系的不和谐、农村经济的不发展带来农村产业的滞后与退化、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障等,那么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现实基础与价值理念

  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人,占全国的17%,预计未来10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城镇化发展和流动人口管理已成为政府治理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的关键点。
  (一)发展成果公平惠及的现实基础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推力,是集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中心地带。大量农村迁移到城市,佐证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鹏飞时,又存在其必然的失灵,加上我国的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促成了城乡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差距。2011年农村的基尼系数是0.404,城镇的基尼系数是0.363,两者依旧存在显著差异。
  2010年我国NU值为1.27,始终高于1.2,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略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尽管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也是值得称赞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会带来经济结构失调、资源环境恶化、二元结构凸显、消费拉动不足、社会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始资本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首先是以农养工,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又提出了农工自养的国家政策。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观,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人为的造成了现在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二)发展成果公平惠及的价值因素
  就公正而言,罗尔斯提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更是精准的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简言之,就是提供基本的公平和差别对待部分成果的分享,“吃大锅饭”的绝对公平只能带来普遍的落后,因而要在发展中谋求公平,又要在公平中促发展。可见,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仅关乎如何科学发展,更关乎发展成果的公正惠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