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论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6
关键词: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委托——代理?
1 剩余索取权、控制权?
契约的不完备性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产生的原因。企业理论中讲的企业所有权,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它与产品的所有权和财产的所有权有着不同含义。这里的“剩余”二字就是指“合同未明确规定的”:剩余索取权指的是对合同未明确规定的收益的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指合同未明确规定的对企业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合同收益权而言的,由于企业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世界,企业的收入也是不确定的,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后的余额的要求权就是剩余索取权,显然它也意味着对风险的承担。剩余控制权是相对企业的决策权而言的,由于企业将要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不明确,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就需要有人来对此做出决策,这种权力就是剩余控制权。?
2 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理论依据?
2.1 符合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应的逻辑?
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即谁拥有这两种权益,被称为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很明显,剩余索取权所指向的剩余收益量的大小,取决于剩余控制权的实施情况。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选择只影响他自己的利益,个人的最优选择就是社会的最优选择。这是用来减少外部性的方法。以一个企业作为整体,那么这里的“选择”对应的是剩余控制权,“利益”对应的是剩余索取权。因此,为了减少契约不完备性所带来的外部性,就要使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即风险承担者与风险控制者的对应。张维迎教授指出,公司治理结构背后的逻辑是:控制权跟着剩余索取权(风险)走,或剩余索取权跟着控制权走,有效的公司治理应使二者达到最大可能的对应,这也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所有权配置。?
因此,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对应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出资者即股东自己又是企业经理。然而,这种对应一般只存在于无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其所有权属于股东,控制权由股东和经营者分享。这种现代公司制的产生是由于,物质资本的拥有者即股东不一定拥有企业家才能,而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不一定拥有物质资本。?
2.2 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符合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现代公司制度中,常常出现代理成本问题。首先,由于利润属于股东,而为获取利润作出努力的成本是代理人的,因此只要可能,经理更多追逐的是企业的规模、收入和在职消费等,而忽视股东的利益。其次,经理对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对掌握的机遇和做出的努力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这些是委托人不花成本无法知道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得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损害股东的利益。?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认为降低代理成本的方法是:在任何满足约束及激励相容的条件下,在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结果。可见,给予经营者剩余索取权是解决公司经营者激励问题的关键所在。?
2.3 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要求经营者分享剩余索取权?
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努力程度。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负责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经理;及负责执行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工人。?
然而,通过激励让每个人力资本所有者都选择帕累托最优的努力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所有权安排应该在不同的成员的积极性中做出取舍或者有所偏重。?
(1)对相对重要性的考察。经营者对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经营者以自己独有的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起乘数作用;②经营者利用其聪明才智,通过管理组织的创新,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使企业的资源获得一种更为高效的配置,从而使企业能获得更大的剩余收益;③经营者对市场有一种职业化的判断和敏感,从而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④经营者通过自己的特殊才能,实现财务、技术、企业组织、企业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不断跳跃式前进。因此,经营者人力资本相比一般工人的人力资本来说是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公司的经营成果——剩余收益有经营者很大的贡献。这意味着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也应当成为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平等的投资者,进而在企业收益分配环节应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分享剩余索取权,即享有企业利润的分享权。经营者剩余索取权可以被认为是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回报,人力资本理论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2)对监督难易程度的考察。公司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即一种产品或服务是由若干集体成员生产或提供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由于企业最终的产出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度。因此,难以按照每个成员的真实贡献支付报酬,这便在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偷懒问题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动机。即在“预算平衡”的团队中,“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经营者本身也有偷懒动机,因此又需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然而,由于经营者的工作是非程序化的脑力工作,其行为是难于监督的,监督成本很高。为了避免经营者的偷懒行为,提高监督者从事监督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建立监督者的收益与团队收入挂钩的机制,使偷懒对己无利。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赋予经营者以剩余索取权,经营者为自身利益着想,必然会对其他成员实施有效监督。因此,赋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使其努力程度与收益成正比,便可以达到监督经营者工作的目的,节省监督成本。?
3 赋予经营者剩余索取权的实际操作?
考虑到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对企业长期的关键作用,经营者参与分配企业剩余索取权的方式必须是一种长期且有效的分配方式。目前普遍采用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员工持股计划、劳力股、权益股、股票期权等。?
经理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把经理收入与股东收益相挂钩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经理股票期权是指企业授予其高层管理人员在某一规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弃权。?
经理股票期权经过国外企业的实践,已证明是一种有效果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我国也有一些公司尝试运用股票期权,并达到了一定的激励经营者的效果。?
?
[1]?崔之元.内过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J].研究,1996,(4).?
[2]?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3]?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和约[J].经济研究,1996,(6).
上一篇:论合同纠纷仲裁的法律适用
下一篇:关于贩假、售假赔偿问题的法律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