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分析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唯佳 时间:2013-03-28
    论文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 融资渠道 信贷市场 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是困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调到历史最高位,银行信贷紧缩的形势下,这一问题再度凸显。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的基础上,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经济学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需求强烈 
   中小外贸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和大企业不同,其融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库存商品和贸易经营活动中所需的流动资金等。金融危机后国外客户普遍延长付款时间,再加上结汇收汇的时间差,给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贷款金额小、时间急、频率高以及随机性大等特点。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强烈。 
   (二)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 
   中小外贸企业很难达到上市标准而获得直接融资,而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低,发行条件极其严格。目前,我国的债券融资仅限于大型企业,并且以国有企业为主,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不具有可行性。因此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基本难以实现。那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就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途径。 
   (三)民间借贷是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补充 
   民间借贷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它是以“三缘”(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关系借贷。由于今年央行货币政策趋紧,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只能走民间借贷的渠道,使得江浙一带的民间借贷市场活跃起来。民间借贷手续十分简单,只需用房产做抵押,就能很快获得资金,解燃眉之急。但高额的利息造成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成本上升,高企的还款利息极易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让中小外贸企业望而却步。 
   二、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据武汉城市合作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2.5%的中小外贸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只乐意“傍大款”,愿意信贷“批发”,而不愿意“零售”。这种贷款“歧视”现象使中小外贸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不断加大。而银行的贷款“歧视”来自于信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双方,即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原因。 
   (一)信贷市场供给方:商业银行 
   银行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就会在积极发放贷款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并尽可能降低成本。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防范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将激励机制引入信贷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制以及不良贷款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制度,使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具体原因表现为: 
   1、 风险收益不对称。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等)使得信贷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商业银行在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收益大于所承受的风险。由于中小外贸企业的单位风险系数一般大于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单位风险系数,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必然会偏爱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和企业,致使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出现困难。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削弱了中小外贸企业盈利空间,银行放贷的风险性也相应增大。在今年央行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控制信贷规模后,银行更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外贸企业。 
   2、成本收益不对称。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之前,银行需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评估成本要比大企业高,但收益却比大企业少。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选择信贷客户时,必然要考虑每一笔信贷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安全和风险等利益因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银行往往倾向于有实力、信誉好、效益好、风险低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短缺。 
   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 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给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从目前情况看, 大企业由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较好, 金融机构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这些企业的信息, 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 银行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 甚至是优惠贷款。比较而言,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财务制度不规范, 内部会计信息可信度低, 使得银行难以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融资。 
   (二) 信贷市场需求方:中小外贸企业 
   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银行无法对有不良行为的经营者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信贷资金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审慎态度。中小企业自身不足表现在: 
   1、 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就是人们利用市场的不成熟或者市场的被扭曲,进行背离道德准则的经营活动,从而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在融资过程中,中小外贸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商业银行利益,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不稳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还款动力不强等因素, 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 自然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出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现象。 
   2、企业抵押担保缺乏 
   中小外贸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可抵押资产少、担保难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难。目前,银行对企业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房地产及机器设备等,且抵押率较低。而中小外贸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或是缺少实体的贸易流通型企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甚少,不能提供银行所要求的实物抵押数额。同时,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导致担保能力不足。 
   3、 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信用缺失 
   中小外贸企业管理方式灵活但不够规范,普遍不太重视财务会计制度的构建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提升。商业银行根据信贷管理的需要,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信息以做出客观评价。但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自身的诚信度,造成银行对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加大,使银行很难对其真实的资信状况进行考察,严重影响到银行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相应也限制了自身的融资渠道。 
   三、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银政企合作促中小外贸企业融资。 
   在认真贯彻执行政府已制定的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完善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主动构筑银企交流沟通与融资服务平台,让中小外经贸企业深入了解银行业务,让银行深入了解中小外经贸企业需求,促进融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与快速对接。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