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段彬 时间:2013-02-14
  (三)课外德育教学的创新
  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尚不能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延伸到全院共同育人的课外德育实践教学,共同实现对学生立体式多维度长时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外德育教学分为两种形式:
  1.德育实践活动
  (1)组织形式。德育实践活动主要由院学生处、院团委组织,思政教师分主题指导的全院共同参与的形式开展活动。
  (2)活动内容。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共设几个专题:再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几十个项目,由学院各部门有选择性的开展各类活动。
  如对学生党员进行入党动机调查,引导学生端正动机,提高认识。再如院学生处与基础部联合启动了法律咨询活动,以法在我身边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性认识,学会生活中自觉运用法律处理各类纠纷。
  2.德育系列讲座
  遵循“内容实用、活学活用”的原则,充分结合我院的校训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学生活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我院学生的特点,举行一系列德育讲座。
  (1)开展形式。讲座在课外自由安排,学生自愿参加。
  (2)讲座内容。德育系列讲座的内容依次设置为导航教育、提速教育、创新教育、冲刺教育四大模块。如结合学生需求,在任课班级中广泛开展《劳动合同法》和《婚姻法》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家庭生活中少走弯路。
  (3)师资队伍。由全体思政课教师牵头组织,吸纳学院各部门,各专业优秀教师参与,打造学院“名师讲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1)案例教学
  将典型人物案例、典型事件案例作为珍珠,把课程整体内容作为贯穿的线索,形成一个璀灿夺目的珍珠链,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讲授到人生观专题是的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时,将郭明义与文强两个典型人物案例进行对比,强烈的差距,让学生唏嘘不断,也从中明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对自己一生多么重要。我在采用案例时力求最新,最具影响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案例更具时代性和代表性。
  (2)网络化教学
  改变过去围绕课本、黑板、作业转,建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网站,收集大量的文字素材,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实现自我教育。
  (3)任务型教学
  改变过去只有教师讲授、满堂灌输的教学特点,将教学任务分为前期任务、自主分析和后期讲授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资料查找、实地调查,再进行自主分析,做出结论。教师通过查阅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后期授课中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重心,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由于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要在学生的在学习和生活上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卷面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分(出勤情况10分,学习态度10分);中期考试占30分(社会调查报告等);期末考试:50分,由任课教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道德水平的情况。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