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济学理论下的财务公开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蓉 时间:2013-02-14
    近年来,各学科的内容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不断地引入其他学科理论来丰富财务学的内涵。在整合与渗透中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正走向融合或交叉。因此,把经济学引入财务学中来探讨财务公开,对当前财务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财务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建构
  
  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分析应基于财务学,但又不同于传统财务学。这一新兴学科将经济学和财务学集于一身,其边缘交叉组合的性质导致其理论逻辑起点应包容这两大学科,并构成两个学科的共同基石。作为理性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主观的自利动机、理性的行为和客观的利他结局。而财务学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两者的共性在于理性地追求微观资源的有效配置,寻求资源的最佳利用,从而取得最大化的收益,
  基于财务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结构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资源理性配置理论是财务经济学体系的基础。财务资源配置是指资本在不同来源渠道的组合和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分配,其涉及到财务活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资本的形成进行组合,即融资中的资源配置。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资本在不同时期之间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安排,从而形成了融资的核心问题,即融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是对资本的使用进行分配,即投资中的资源配置,这里的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的合理分配,从而形成了投资的核心问题,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正是财务的核心所在,其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可以视为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石。第二。财务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由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概念集、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列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建立在财务经济学逻辑起点之上,是财务实务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决定财务经济学的目标和原则,反映了财务资源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性,即财务资源配置缘于它的稀缺性。而财务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有限的财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第三,财务实务理论。建立在财务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上的财务实务理论体系,是财务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心部分,是对财务工作进行操作和管理的具体阐述。该理论直接对现行财务实务做出解释,并有效地对未来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具体而言,是从财务资源的筹措、投放、使用到分配等几个环节进行资源的有效、合理安排,以期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财务公开的经济学原因探析
  
  基于财务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财务实务理论,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财务公开的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拥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市场经济平等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等价交换关系和平等竞争关系。但是,市场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竞争就成为市场参与者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和残酷性,迫使市场的每一个参与主体必须谨慎地进行经济决策。决策者制定决策,一般都是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制定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和存在基础。虽然,作出一项正确决策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拖延、企业短视、缺乏紧迫性、管理者不能胜任现有工作等),但是,公开、公平、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财务会计虽然在表面看来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但是会计人员的行为结果,还会牵涉到企业(或非赢利性单位)有关的国家、客户、税务、金融以及中介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内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不实行财务公开,市场参与者的竞争地位就是不平等的。
  其次,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一著名的论文中表述:“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最终结果(产值最大化)却与法律判决无关。”这便是“科斯定理”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会计核算具有界定产权的功能,界定以后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等质量特征,是否按照必要的程序作了必要的披露,明显地会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目前,虽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已经实施了财务公开制度,并且对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运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财务公开的程度,以及公开信息的可信度远远不够。信息的质量特征很不可靠,就连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鉴证的注册会计师制度也很不健全、不规范,注册会计师甚至参与企业财务造假。这必将损害财产所有者的利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