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资本主义精神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1

《鲁宾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也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他描述了一名苏格兰水手鲁宾逊.克鲁梭立志遨游四海,而在去非洲贩奴的途中遇险,最后流落孤岛只身一人凭着个人的强韧意志与不懈努力,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开拓起来,再过了整整二十八年,才得救返乡的故事。
英国十八世纪伟大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鲁宾孙漂流记》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并不是因为其文学语言上的造诣,而是它深刻的打破旧时代开创新时代的印记,作者笛福给人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生存状态形式,他作为一位多才多艺有着敏感的时代潮汐洞察力的笔者,迅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及时地用一种虚构的手法给世人描绘出来。他将自我的灵魂附着于克鲁梭的肉体,在茫茫的开拓海洋上,打捞着资本主义者血与泪的文字,进行着意识上的殖民罪恶,最终把这些东西凝结成《鲁宾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来阐发其资本主义者乌托邦似的、社会理想,现在我就个人的观点对这部旷世小说进行细致地分析。
《鲁宾逊漂流记》给我们阐发的人生价值观是这样的:个人以勤勉工作来追求物质财富并将其作为人生而降世的唯一的内容。在故事中,克鲁梭以个人为船体,在“金钱欲”诱饵的刺激下,手撑着清教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两只浆,以智慧作船帆,在昼夜交替的生存海洋上,打捞着黑白不晰的财富,不知疲倦地驶向生命终结的尽头。这正是一幅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者敛财、罪恶、单一的生存画卷,这也是马克斯所说的人由“对物的依赖阶段”到“自由人阶段”①克鲁梭的经历是一部商业日志,他用精确浩繁的数字深刻的表达了资产者精明的商业态度,他从不张扬,从不安于现状,他有着惊人的自觉反悟能力和冷静理性的自制能力,有着不懈的寻找激情的原动力和优化生存的创造力,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精神和其滋生出来的资本主义能力,才最终完美的塑造出克鲁梭这一资产者形象。

1.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个人主义、经济合理主义

克鲁梭不顾家中父母的劝告,踏上出海冒险的道路,来到异国他乡几经挫折几经成功,疯狂的根深蒂固的不安定心理,让他鬼使神差地出海贩奴,最终流落孤岛,在岛上度过整整二十八年的岁月,其中他完全是受自己支配的,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展开生活的,作者安排了他身为人子而不孝的“原罪伏笔”,使克鲁梭所屡次遭受挫折得到合理化,于是他的勤奋和虔诚就是其“救赎”的第一步,当他对上帝的感激达到标准时,上帝便赐予了他辉煌的事业,这是第二步,这是一部完整的基督徒的人生史诗。除了宗教的力量之外它拥有开天辟地重塑个人生活的魄力,拥有一点一滴艰苦创业的耐力,拥有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毅力,拥有制造工具精致生活的智力,拥有传经布道宣扬基督的训教力,它集五力于一身,打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刚毅、勤劳、智慧的完美个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挑战欲燃起他对生存的美好盼望,在其奋斗的过程中把人的能力推到了顶点。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具有繁衍性,善待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 ②,克鲁梭完全成为“劳动雇佣的工人”,不计较劳动的大小与成败,只关注每项劳动的内容,以此来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克鲁梭由一无所有失魂落魄几近被恐惧孤独而毁灭,到慢慢成为“主人”、“总督司令”,其间对其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内发的清教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世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③他以工作涵盖其整个生命的内容,抛弃家庭,随意婚姻成为一个纯粹的“劳动狂”,不计个人幸福的冷血无情,使他抹上了一层“孤胆英雄”的光辉,清教徒不同于以往教会成员的最重要的精神面貌,是他们不认为“多挣钱的机会不如少劳动的机会更有吸引力” ④,他的惊人的创造力和忍耐力,是新型中产阶级对人主观能动性的及至发挥。
“我通常要花上两天的时间才能看下颌运会一跟木头,再用一天的时间把它打入地下;我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艰苦工作,终于修筑好了我的围墙;但是当我历尽艰辛,把这项工程完成时,独木舟是一动不动的就像我去搬在沙滩上搁浅的那艘小艇一样,所有的辛苦都付诸东流了”这一系列他在孤岛上不计大小不计成败的劳动努力,都体现了清教徒劳动天职论的价值意义。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工厂中,工作内容是劳动,规章制度是新教教义,工资便是从一生紧密快节奏的搜集财富过程中得到的“金钱欲”满足的快感,当时历史还是一个没有盛行消费享乐的资本主义生活状态,处在一个以生产积累为主要目的的阶段,就像中国为孩子辛勤劳作的父亲一样,没有孩子成龙成凤的详细预见,而只是有“卖命积累对孩子将来是有用的”这一几乎宗教式的信仰动力,在这一层面上克鲁梭所具有的盲目但抱定有意义的劳动与那些父亲同样具有歌颂价值。
新教派可以说是纯粹合理主义产生之前的一个阶段,经济合理化不服从道德甚至的合理化,在英国当时是十分明显的,克鲁梭为了小岛以后将带给他的利益,将船上本应该处死的叛徒免除死刑,并且像父亲一样传授自己经营小岛的生活经验,给他们留下火药、枪支、酒、食品等等,这样他以经济目的宽容了法律禁忌,以一种新即位的君王的姿态赦免了他们,重新依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法规”给于他们存活的机会,并赋予他们劳动这一清教徒天职的履行机会,这样在此道德法律给经济做出了重大让步,经济个人主义打破了禁锢其发展的传统主义,这也是作者借克鲁梭之手,拉开创造一种新经济秩序和新社会秩序的序幕。最大限度地追求财富的积累增值,提高增值效率是当时那个时代资产者所绞尽脑汁所思考的问题,他们将善与恶的评定标准直接交由“经济获利度”来判别,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在他这里初步形成,把道德法律的触犯置于“服从经济利益”这一主流前提之下,一切财富至上,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的‘至高之善’即尽量地赚钱,加上严格规避一切本能的生活享受,毫无幸福可言的混合物,更不用说享乐了” ⑤。伊恩.瓦特在其《小说的兴起》中曾这样说到“一切最高精神价值附属于日常工作的完成,那么作为自己的主人,他下一步就会把他的成就认作是准神性的对环境的制服” ⑥,克鲁梭一步步地实力膨胀,一步步地走向准神的自我评定地位,在孤岛上当他得到一只鹦鹉时他得到第一个第二者的称呼“鲁宾逊.克鲁梭”,当他救了“星期五”后得到了第二个称呼“主人”,当他救了船长和大副后,得到了第三个称呼“总督”,甚至有人称他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他登上准神宝座的脚步声,他于是就以个人为中心,以自己的个人能力为半径,画了一个自己绝对统治的殖民管辖圈,这正是作者笛福那个时代经济个人主义的强大磁力,正是这磁力才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大笔大笔的财富。

2.清教主义

克鲁梭那种不重享乐忽略个人幸福,不盘算如何以最舒服和最少劳动方式取得报酬的生活工作态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宗教长期的结果,克鲁梭流落孤岛后饥饿难耐,当他看到几株麦苗飘动在眼前时,他渐渐地感受到了上帝的恩泽,也逐步地在内心深处萌发了感恩上帝的虔诚麦苗,这样两株物质和精神的麦苗奠定了他新生活的双基,也预示着整个新兴中产阶级生活典范的萌生,克鲁梭拿起《圣经》诵读的瞬间,也预示着整个这一时代人们新教的确立。
小说中有四次较有深刻内涵的《圣经》的出现,展现了克鲁梭整个基督洗礼深化的过程,从他流落荒岛算起,第一次是克鲁梭从他们的沉船上找到并顺便将找到的三本保存比较好的《圣经》带回岛上,这里好像我们能体会到这三本《圣经》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圣经》是清教对基督教本质的继承,表示清教的血脉中依然流淌着主耶稣的血液。当他听到炮声随后顺着枪声得到二十加仑地酒、一把火炉铲、一把火钳、两个铜壶、铜锅和烤架的时候,正是克鲁梭在读《圣经》的时候,好像精灵念完咒语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样巧合一样具有魔力,这里是小说在这一阶段第二次提及《圣经》,这里便是克鲁梭得到的上帝的馈赠,当小说第三次提及《圣经》时,是在克鲁梭受到恐怖和疾病的威胁,性命岌岌可危的时候,好像是作者安排的一场恶魔撒旦的一次客串,是克鲁梭为人子而不孝的“原罪”的又一次惩罚,抑或是他得到上次上帝的馈赠而对上帝感恩不够的后果,此时也是他下决心会更加虔诚的起点,这便呼应了《圣经》里的话“在你患难时呼唤我,我就会来救你,而你要赞美我”,冥冥之中笛福安排了一次人与上帝的诚信交易,但是克鲁梭在这次交易中表现的诚信不是很充分,所以在上帝预先付给他那些等价财富后,对其的不很诚信给予了惩罚。“真正支配了人的是使他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孤独的东西” ⑦ ,克鲁梭在读《圣经》时感到了恐惧与孤独,于是耶稣基督此时真正支配了他,这样的人与上帝的市场交易在小说里还有,比如葡萄牙船长救起克鲁梭并且给与他金钱财富,帮他重获新生,重获发展的机会,老船长是出于对上帝的一种诚信,于是这次船长在与上帝的交易中,得到克鲁梭后来给他每年100枚金币和给他儿子每年50枚金币的回报。笛福将神圣的上帝纳入到经济市场当中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可是资本主义并不是决定了基督教,而其中的关系是基督教以一种非理性的人文因素,一种被利用的文化手段而伴随并促进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资产者意识到这点时,他们便开始对异教和天主教徒进行清教的灌输,当克鲁梭面对“星期五”和“西班牙人”时,他都将自己的《圣经》拿出来,替上帝抑或是自己进行传经布道,这是小说在此阶段第四次出现《圣经》,此时克鲁梭不只是一个清教徒而且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传教士,也正式走入了基督教辅助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中来。
让我们了解一下,人、宗教、财富三者在小说中的内在联系:人追求财富,财富引诱人的“金钱欲”,宗教禁欲主义促进了财富的积累,人在追求财富过程中宗教是其精神动力,给人以精神的充实,而财富给人以物质上的满足,这便是整个小说最深层次三者的运转构架。

3.伪善

马克思.韦伯曾经有这么一个逻辑推理:“只要诚信的外表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则由此外表就足够了,不必要的过分的宣传这种美德显然是无效的浪费”⑧。我们不难找到这句话在克鲁梭身上的投射,小说中两处是很能体现这种流于形式的伪善的,一个是他对摩尔少年修瑞的出卖,小修瑞是随克鲁梭一起出逃海盗魔掌的那个孩子,可以说是克鲁梭的恩人,当修瑞想拿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克鲁梭的忠诚时,克鲁梭决定要“从那以后一直爱他”并允诺要把它培养成一个大人物,可当葡萄牙船长拿出金币并且是相当可观的数目,想买下修瑞时克鲁梭那种被迫的不得不要在此时显得仁慈怜爱的潜道德命令,强迫着他作出转着眼珠的犹豫,呈现出一幅相当诚信的外表,随后在船长允诺“只要那个孩子改信基督教,那么十年以后便给他自由”时,他终于给自己不愿扮演的女人般的怜悯找到了台阶走下良心的表演台,那一点犹豫与不舍的诚信表面,足以让可怜的修瑞的愤怒得已平息,这样这种对个人有着实际用处的善良美德,给克鲁梭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他用一种肤浅的诚实,换得了良心的廉价满足,换取了高额的实际财富。

另一个例子是他在离开孤岛之后又重新找到那位当年救他的老船长,克鲁梭听着老人的痛苦经历和其正直的财产报告,克鲁梭留下了眼泪,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他问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你有没有这笔财富,拿出这笔钱会不会是你手头拮据?”,此时老船长已是将他船的股权转让拿出来的悲惨情况,他却不是给于安慰和同情,反而问得是这样一个问题,与其说克鲁梭的泪是出于对老船长的同情和感动,倒不如说是出于要回金钱的央求,是一滴讨债的泪,最终宗教对他的道德约束屈从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机。
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鲁宾逊丑陋的灵魂,但大多数世界译文都截取了其中的意义,以自己社会文化背景的需要,而把克鲁梭那开拓进取,智慧勇敢的一面当作各自社会的注射剂强心针,这种文化过滤是这部小说历久仍辉的深层原因。在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的动力》中,有这么一段话“资本主义是世界不平等的产物,为了自身的发展,它需要国际经济的默契"⑨,在一个显然非常巨大的空间里,它是专横组织所剩下的儿子,若不借助别人"卖身"的劳动,他大概根本就成长不成”,小说中克鲁梭的发展,也是依靠他人的卖身而取得的,首先是小修瑞的买身换来了救命钱,然后是“星期五”的卖身为奴,让他得到了一个贴身的保镖和苦力,然后留在荒岛上的反叛者,使克鲁梭得到了一个繁荣的个人殖民地,一步步地克鲁梭依赖别人的卖身劳动成长起来,这部小说是一部殖民者的辉煌创业史,更是一部被殖民者的血泪史,不管克鲁梭是怎样的英勇顽强,都不能洗掉其殖民者的丑恶灵魂。
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我们需要理性地客观地全面地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我们的小学教科书中有《鲁滨逊漂流记》的节选课文,是植根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只截取了一部分,对其正面的教育意义进行了片面的提取,导致了在众多的中小学生读后感中很难发现对克鲁梭批判的声音,相反他们有的只是敬仰崇拜和赞叹,把克鲁梭当成心目中勇敢坚强的大英雄,例如在一篇读后感中有这样的遐想,是写给克鲁梭的赞美之语“鲁宾逊,你怎么那么勇敢,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放弃,你真是太棒了,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⑩我们把《鲁宾逊漂流记》当成一部立志小说来加以描绘,这样中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误读,就是当他们读到“星期五”叫克鲁梭“主人”时,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这部小说的复杂性,当“星期五”受到克鲁梭奴化的时候,他们还在因其中“星期五”的笨拙与落后而开怀大笑,殊不知我们在上,自己也多多少少有“星期五”的缩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吗?这部小说的跨文化传播,有其教育的肤浅性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全方位地为我们的中小学生对克鲁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析,而不能只是一种卡通动漫式的代替,像小说中有大量的美化词语,如“花园”、“城堡”、“庄园”等,加上其中冒险猎奇的故事情节,很容易误引读者产生一种对克鲁梭生活田园诗般美好的向往,而我们的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误读,甚至有些成年人还向往那种回归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
在《鲁宾逊漂流记》与后殖民主义的关系上,我们也应该从精神层面上,持一种客观理性不掺杂个人感情的态度来加以审视,在精彩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了解到殖民主义者的狡诈与阴险,他们一改火药枪炮的武力强夺手段,换一副慈祥和善的面目来进行他们不可告人的殖民罪恶,在他们手中《圣经》已不再是那神圣普世爱人的经典,而成为他们手中进行殖民奴化的文化武器,这场殖民战争没有硝烟,但要比有硝烟的战争更为可怕更具毁灭性。在小说中“星期五”作为一个被殖民者,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特性,丢弃了其原有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受克鲁梭的同化奴化成为一个清教徒,在大部分读者站在“进化论”的角度来看这是“星期五”的进步,但这恰恰是殖民者所设计并希望大家掉进去的陷阱,企图让我们领略到他们使“野蛮人”进化成“文明人”的丰功伟绩,进而掩盖其罪恶的殖民本质。但作为世界上的一种文化,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克鲁梭认为那些“食人生番”是落后的野蛮的,那是因为他们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别人的文化宗教,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其他异类都是蛮夷都应受到他们的教化,就像克鲁梭所说的那样“在我心中,似乎随时都做好了要一口气杀掉二三十个赤身裸体的野蛮人的惊天伟业的准备。至于他们范了什么罪过,我却未曾仔细想过,只是当初看到这些野蛮人伤天害理的恶俗,使我的情绪先恐惧继而愤怒。”,克鲁梭只是因为他认为那是伤天害理的,就连具体的罪过是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可以看出其自我准神性的文化霸权,可以看到其后殖民主义的影子。
在后来的克鲁梭和“星期五”大战群狼,戏弄大熊的那个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殖民统治的一种形式,“星期五”首先作为一个野蛮人被奴化,然后又背起他克鲁梭主人的枪,担当起克鲁梭的保镖或者干脆是走狗,来残暴地屠杀狼群尽情地戏弄大熊,替主人卖命,竭尽全力地“要让主人乐一乐”,以讨得主人的欢心,而克鲁梭口中骂他是“你这狗东西!”,“星期五”并没有反抗,因为它已经彻底被奴化了,成了克鲁梭的刽子手,我们能体会到那些可怜的狼和那只大笨熊在世界殖民史中的影射,那就是第三世界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而“星期五”便是殖民者在第三世界众中所奴化的帮凶走狗的影射。

4.结论

克鲁梭的物质积累和宗教深化,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而且更是整个笛福时代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积累和清教革新的历程,他身上被赋予新兴中产阶级和清教徒的双重人格,但也承载着殖民主义者的罪恶本质,是整个笛福时代资本主义精神具体全面的概述,《鲁宾逊漂流记》的文化成就,不只单纯是文学的成就,还有历史、宗教、等许多方面它在世界上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站在精神层面上深刻地对其进行分析,而不能陷入表面的精彩故事陷阱,来引导学生全面地肯定其英雄形象。理性、客观、公正地对待小说,对待历史才是明智之举。

注释:

①(《马克思选集》第一卷)的演化进行时的具体描摹。

②(《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第19-20页第二段)

③(《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

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第32页倒数第2句)

⑤(《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第25页第2段)

⑥(《小说的兴起》 伊恩.瓦特 三联书店高原、董红钧翻译 1992年版 第76页第3段)

⑦ (《小说的兴起》 伊恩.瓦特 三联书店高原、董红钧翻译 1992年版 第96页第1段)

⑧(《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第24页第2段)

⑨(《资本主义的动力》 布罗代尔 杨起翻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第62页 第1段)

⑩(摘自上海市闵行区梅隆中学初5班 张琦的《〈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书目: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

2、《资本主义的动力》 布罗代尔 杨起翻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小说的兴起》 伊恩.瓦特 三联书店高原、董红钧翻译 1992年版

4、《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古天译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5、《马克思选集》第一卷

6、《为什么读经典》 伊塔洛.卡尔维诺译林出版社 2006年版

7、《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维屏主编

图片内容